盤點上海世博會外國展館裏的“中國元素”

時間:2010-04-29 09:16   來源:中新網

  4月26日,上海世博園區波蘭館外型以民間剪紙藝術為主題外觀,展館通透、連貫的線條設計可謂融匯了傳統與現代;鏤空花紋的剪紙圖案也為展館內部營造出明暗對照的獨特透光效果,使展館呈現出不同的色彩。上海世博會期間,波蘭館將以獨特魅力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 中新社發 井韋 攝

  再過3天,萬眾矚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正式開幕。屆時,一場無比恢弘的百年盛會將在黃浦江畔上演,集結全球頂級智慧與先進技術的“萬國建築”無疑將成最大展品。除中國館、主題館等東道主展館之外,融合“中國元素”的外國展館也將成本屆世博會最大特色之一。

  挪威館:以“中國紅”向主辦國致敬

  上海世博會挪威國家館工作人員制服主要運用紅色和淺灰色兩種色調,結合挪威的自然生態與連綿山脈的元素,體現了挪威館的主題——人與自然的和諧。

  之所以選擇紅色作為制服的主色調,挪威館制服設計師Johan Rye-Holmboe表示,是為了“向中國致敬”。他説,在中國,紅色代表幸運與正氣,紅色也能讓挪威館的工作人員易於被辨識,讓參觀者更容易得到指導和幫助。

  此外,制服的中國元素還體現在服裝的布料上,據Johan Rye-Holmboe透露,製作制服的布料部分來自中國。

  西班牙館:藤條拼搭出“日”“月”等漢字

  西班牙館因採用的是獨特的“藤板”材料,外形酷似“大籃子”。“編織”西班牙館流線型的外墻,用掉了8524塊不同質地、顏色各異的藤條板。這些藤條板平鋪開來足足有12000平方米,它們會略帶抽象地拼搭出“日”、“月”、“友”等漢字,表達設計師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總代表瑪麗亞蒂娜特別指出,這些深淺各異的藤板都是在孔子的故鄉山東製作完成的,不經過任何染色,“藤條用開水煮5小時可變成棕色,煮9小時接近黑色,這就是這些藤板色彩不一的‘秘訣’。”

  西班牙駐華大使卡羅斯表示,無論在西班牙還是中國,編織藤條這項古老的手工藝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用藤條修建的場館令人有親切感,猶如連接中西方的橋梁,可以使參觀者更好地了解現在的西班牙。

  日本館:展出遣唐使等中國文化

  日本館猶如一個巨大的紫蠶寶寶趴在黃浦江邊,極富個性的外觀宛如擁有生命的生命體,展館的外壁會隨著日光的變化及夜晚的燈光變換各種“表情”。

  日本館的參展主題為“心之和技之和”,所要傳遞的核心資訊為“聯接起來!為了和美的未來”。通過“過去”展區的遣唐使,西陣織等中國文化、技術在日本傳承的展示;“現在”展區的動漫、機器人等技術和影像的展示;“未來”展區的音樂劇等表演,用“技之和”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來達到“心之和”。

  日本館的主題將通過拯救“東方寶石”朱鹮的故事完美演繹出來,中日兩國人民通過環境保護和共同努力,使朱鹮又重歸日本的藍天。

  波蘭館:剪紙體現兩國文化共通處

  根據設計方案,波蘭館的外觀將猶如折疊的紙張,在設計上融合了波蘭傳統民間剪紙藝術和現代時尚元素。

  世博會波蘭政府總代表拉沃米爾麥曼表示,波蘭館體現了一系列中國和波蘭文化的共通處,剪紙造型就是其中之一,波蘭人希望將剪紙作為文化遺産傳承下去。

  3000平米的波蘭館將包括展覽區、表演區和服務區等幾個部分,內部空間設計富有幾何趣味,包括了一系列斜坡,契合“剪紙”的設計概念,靈活的空間設計如夾層等可以創造性地被分割成不同部分,用作展區、音樂演出區、餐廳以及小賣部等。 (馬學玲)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