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北京人民大會堂3月5日訊 現場報道組報道: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會上,朱鎔基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朱鎔基說,五年來,我們的主要工作體會,第三是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突出位置,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係到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放松。我們堅持把加強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了很大的功夫。
一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民按照市場的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品種結構,發展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推進農業生產區域布局的調整。發展農業的產業經營經營帶動千家萬戶的農民進入市場,同時,抓住糧食供給充足的有利時機,實施退耕還林,既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又直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二是深化糧棉流通體制改革。購銷市場化是糧棉流通體制改革的根本方向。但是在改革的步驟上我們堅持從實際出發,著眼于保護農民利益和農業生產力,積極穩步地推進。1997年實行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的政策,1998年進一步實施“三項政策,一項改革”。那就是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順價銷售、糧食收購資金封閉運行,加快國有糧食企業的改革。2001年在糧食的主產區繼續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的同時,放開主銷區糧食收購的市場價格,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棉花購銷市場化的改革也在不斷深化。
三是進行農村稅費改革的試點。為解決農民負擔過重問題,我們採取了一係列的政策措施。從2000年起,在安徽等地開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2002年試點擴大到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試點地區農民負擔平均減輕30%。今年改革試點要全面推開,中央財政預算用于支持這項改革的資金將要達到305億元。同時,進行了鄉鎮機構、農村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等配套改革。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改由縣財政統一管理,以保證教師的工資能夠按時足額發放,減輕農民負擔。
四是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五年來,國家財政支持農村的生產支出和各項農業事業費達到4077億元,比前五年累計增加1852億元。我們還將部分的國債資金用于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對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是加強農村的扶貧開發。五年間,國家財政的扶貧資金和以工帶賑的資金達到480億元,通過貼息方式安排扶貧貸款770億元,都比以前明顯增加。
六是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的流動,堅持實施城鎮化戰略,積極穩妥地發展小城鎮,支持農民進城務工就業,清理和糾正對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和亂收費,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加強引導和管理。
實踐證明,中央關于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策和部署是正確的。本屆政府為解決“三農”問題傾注了極大精力,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根本解決“三農”問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