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説
 
 
 
聚焦: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面對新機遇和新考驗

  時間:2006-03-05 14:48    來源:     
 
 

        5日在京開幕的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喻示著中國發展的重要轉折,或“新的開始”。從今年起,中國就踏上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臺階。這個路途既風光無限好,又隱伏各種攔路石。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進行説明時表示,“未來五年國際環境總體上對中國發展有利,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比較多;國內有許多有利條件,同時存在不少制約因素和困難。”這意味著,執政期過半的本屆中央領導集體將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   

       專家的看法也是如此。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對新華社記者説:“今後,將迎來新一屆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邁向新騰飛、新境界的難得機遇,也是對新一屆領導集體執政能力和駕馭全局能力的新考驗。”

        今年兩會的最大關注點是“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提交人代會審議批准。這項規劃的建議是去年10月由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研究審議的。它須由近三千名全國人大代表審議批准,從而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式變為國家意志,成為全社會都必須遵循的活動規範和行為準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白鋼教授稱,通過將“十一五”規劃提交全國人大審議批准,其目的是希望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肯定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新形勢下提出的基本國策,以保證中國改革開放能夠在一個既定的目標下順利展開。

        此間觀察家認為,編制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更多地是意味著一種重要轉折,或説一個新的開始。它不只是計劃改稱規劃、指令性質變成指導性質,以及指標、項目等事務性質或應用之類變化,更重要的是在涉及方向、軌道性質方面具有重要特點。

        從5日提交人代會的這個90頁規劃綱要草案來看,它的各項指標均十分誘人,可以説,每一段話都可能在未來五年內在中國引發出一個或幾個重大新聞。中國國內輿論普遍認為,如果説,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實行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九十年代初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兩次大的改革促進了生産力兩次大飛躍,那麼,“十一五”規劃的實施將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事業再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國際社會也大多看好中國的發展。英國路透社稱,“十一五”規劃昭示中國共産黨的政策朝著綠色GDP的方向轉變,從為增長而增長的發展模式向可持續發展戰略轉變。國際清算銀行2005年年度報告稱,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改變了世界産業格局。中國融入整個市場經濟一體化是一件史無前例的事。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經濟自由化所釋放的強大競爭力,是導致世界産業格局變化的原因之一。

        但也有輿論表示憂慮。日本《經濟學人》認為,經濟規模的加速擴大,大量生産和大量消費,以及材料和能源的“暴飲暴食”,中國如果不迅速從量的增長轉換為質的增長,將難以實現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每日新聞》則稱,“中國面臨的嚴峻課題不容忽視,最關鍵的是貧富不均問題。”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未來要努力解決的問題作了歸納,包括:經濟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增長方式緩慢、能源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加劇;就業矛盾比較突出;投資和消費的關係不協調;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繼續擴大;社會事業發展仍然滯後。他稱在未來五年中要“增強憂患意識,做好克服各種困難、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充分準備”。

        不少人希望中國儘快解決上述國內的種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順利實現發展目標,但也有一些對中國不太了解或有誤會的海外人士指稱更加富強的中國會構成“新的威脅”,“顛覆世界秩序”。

        中國政府能夠拿出什麼樣的措施消除人們的疑慮?這些措施能否在實際中真正得到落實?中國的轉折將給世界政經格局帶來什麼影響?人們希望從這次兩會上得到更加明確的答案。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