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説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放眼中國 我們的“十一五”

  時間:2006-03-03 11:32    來源:     
 
 

  “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中國人就這樣來了。”這句出自美國《時代》週刊的感嘆代表了世界對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普遍認同。2005年6月,這份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週刊以超乎尋常的20多個版位刊出了以“中國”為關鍵詞的專題報道。而這些文章中不厭其煩地使用的一個形容詞是“新”。

這一年底,在世界的注目下,全體中國人收穫著“十五”帶來的新成果。

與此同時,一份將深刻影響中國乃至世界進程的嶄新藍圖也日漸清晰。

如今,中國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4%,而增量已佔世界的14%,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今後的20年,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的黃金髮展期和改革開放的關鍵期,同時也是深層次矛盾凸顯期。

2005年10月11日,又一次把握共和國未來5年經濟和社會發展機遇的會議落下帷幕。《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文簡稱《建議》)問世。

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方向,成為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的意義不言而喻。

  那麼,我們將有一個什麼樣的“十一五”?一個嶄新要求

  【鏡頭一】“行政權萬能、‘依法搞腐敗’、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出現一言堂、審批權過多、辦事無期限……”在陜西省法制辦去年召開的《陜西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五年規劃》(草案)論證會上,榆林市常務副書記、常務副市長路志強“炮轟”基層行政十大弊端。

市委辦公室為路志強準備了15頁的發言稿,但他認為行文太過格式化,便趁著其他人發言草擬即席講話。

  “當時會場上反響熱烈,結束時一片掌聲。”陜西省法制辦綜合交流處武處長説。

  【鏡頭二】“我認識的一個企業老闆,不久前花6萬多元買了一台機器擴大生産,沒多久,政府部門就找到府來檢查機器,一張嘴就要6000元檢查費。人家還沒開工賺錢,就要花這麼多冤枉錢,這樣的政府管理,你不改,怎麼行?”浙江省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卓勇良,談起政府職能轉變這一“老話題”時感喟不已。

  【聲音】2005年9月28日,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2005年至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49位,連續3年呈下降態勢。

該論壇首席經濟學家奧古斯都洛佩斯克勞克斯表示,問題主要存在於公共機構中,應該改善社會基本保障體系以應對日益增多的失業和老齡人口,提高保健與教育體系品質,改進法治等。“制度上的缺陷,可能會減緩中國躋身世界最具競爭力經濟體第一梯隊的步伐。”

  【規劃】《建議》提出,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品質,落實“五個統籌”。

《建議》對政府“做什麼”和“怎麼做”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要求:“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分開,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不得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進一步明確了政府改革的著力點:“優化組織結構,減少行政層級”、“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並要求建立加速政府職能轉變的制度保障,如“健全政府投資決策責任制度”、“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等。

從“十一五”規劃的內容看,社會發展、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方面的指標已經得到強化,並成為配置財政、稅收等公共資源的重要依據。

【解讀】作為中國決策層提出科學發展觀後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一五”尤顯意義重大。

其實,政府職能的轉化,尤其是“依法行政”,在黨的十六大之後一直穩步推進。各級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積極從全能型、管制型向管理型、服務型、法制型轉變———這也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現實要求。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政府職能的轉變是解決其他問題的基本,“怎麼強調,都不為過”。政府治理的有效與否、管理能力的強弱,是社會平穩運作的關鍵之所在。

“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管理、社會服務”是政府的四大職能,而公共管理、社會服務目前仍是薄弱環節。一些地方政府明顯“缺位”:過分專注于招商引資,注重投資于私人産品領域,因為這些領域見效快、GDP增長明顯,易出政績。而投資于公共産品,花錢多、成效慢,乏人問津。

“十一五”期間,政府的主要職能是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在社會服務、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履行公共職責。

【展望】在未來的5年,政府自身的建設和改革,將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和重點之一。而政府轉型涉及諸多改革領域,它既是經濟改革又是政治改革,同時也是一場社會改革。目前,改革一定程度上處於“膠著”狀態,力度、深度、協調度都不夠,推進政府改革勢在必行。

目前,社會對政府職能轉變的期待包括,政府在行政管理、財稅體制等方面出臺相關舉措,科學界定地方政府經濟職能,各級政府還要進一步轉換工作方式等。

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司長范恒山表示,“十一五”期間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應首先啟動:撤銷那些直接從事和干預微觀經濟活動和社會事務的機構;撤並黨委和政府職責相同、相近的部門,規範各類領導小組和協調機構,一般不設立實體辦事機構;調整一些領域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體制,賦予省以及省以下地方政府更多的權責;從國家的實際出發適當減少行政層級。

     一個嶄新期待

【鏡頭】“起于秦盛于唐輝煌中華巧奠基,送別鉛迎來電當代畢昇繪藍圖”“鐳射排版掀日月,環球重看中華顏”……2006年2月15日,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裏,一幅幅輓聯濃縮了兩院院士王選一生的成就。

這是北大王選靈堂開放的第一天。上千名各界人士從京城各個角落趕來,只為了向“當代畢昇”鞠個躬,進行最後的道別。

4天后,“鐳射排版之父”的遺體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而在各大媒體的顯著版面上,悼念追憶的文章不勝枚舉。

王選是中國自主創新的傑出代表。對他如此隆重的紀念,透出人們對中國自主創新的廣泛認同和深深期待。

【數據】在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中,75%靠技術進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勞動力的投入,而中國的情況幾乎剛好相反,主要行業的關鍵設備與核心技術基本依賴進口。

     儘管中國在生物、航太和資訊等一些科技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但是總體上比較,仍有較大差距。

     與前列國家相比,中國在研發方面投入不足。據美國《財富》雜誌統計,2004年中國政府的研發投資佔到GDP比重的1.36%,而多數發達國家已經超過3%。中國企業用於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創新的投資比是1:0.078,而日本與韓國已達到1:10。

     這樣帶來的後果是在進出口貿易中的商品多數不具有核心競爭力。中國出口商品中90%是貼牌産品。目前,中國光纖製造設備100%、整合電路85%、紡織製造設備70%和高端醫療設備90%到100%都依靠進口。 

  【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

自主創新意味著“四個重要支撐”: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支撐,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支撐,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支撐。

【解讀】中國的未來,不可能寄託于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之路。中國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需要通過創造來為製造賦予嶄新內涵的關鍵拐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但由於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智慧財産權,仍主要依賴廉價勞動力、資源消耗、土地佔用和優惠政策贏得競爭優勢,在國際産業分工中仍處於低端位置。

據調查,我國生産一台電視機的利潤還不到10元錢,而電腦的毛利只有5%,貼牌手機的專利費就佔到售價的20%。在WTO規則下,由於缺乏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中國企業多次在國外遭遇技術貿易壁壘和反傾銷,這已成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最大障礙。

“我們科學技術進步的貢獻,還遠遠不能滿足國家要求。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自主創新的能力不足。”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十一五”全國基礎研究規劃》部際協調領導小組組長徐冠華,在關於“十一五”規劃的不同會議上多次表達了自己對我國各行業自主創新的擔憂。

【展望】“十一五”規劃建議強調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這意味著中央高層近年來一再強調的“自主創新”將由理念上升至運作層面。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不久前召開了一個高規格的全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工作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號召全省人民加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場“事關廣東前途命運的決戰”。因為,外源型經濟雖然對廣東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産業關鍵的核心技術主要來源於國外,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上升為國家戰略,“十一五”期間中國將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中國高新技術産業將進入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時期,發展的重點將由做大轉向做強。

有關部門在為“十一五”規劃的科技發展戰略提出目標和建議,以“協同整合、自主創新、重點跨越”十二字為指導方針,力爭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開放型經濟相適應的、符合中國大國地位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並在一些局部領域實現技術重大突破和跨越發展。

  一個嶄新願景

【鏡頭一】客廳寬敞,像過去的堂屋;儲藏室大而通風,糧食工具都放得下;房屋前後都開門,方便進出和鄰里串門兒……除了保留往日農村民居的一些風格外,這一排排樣式別致的三層小樓已幾乎與城裏別墅沒什麼區別。

這裡是江蘇南通市中南村,這是該村為村民新建的居住點。截至2005年底,1/3的中南村村民住上了居住點裏的新房。類似的集中居住點,南通市將來要建設2500個。集中區內的公寓式、聯體式等拆遷安置房由政府部門提供,並全部按成本價賣給農民。

在中南村居住點內,村民為新房付出的成本是每平方米500元,而該村村民的年每人平均收入已超過10000元。

然而,在更多的農村地區,這樣的“幸福生活”顯然還比較遙遠。

【鏡頭二】“我所打過工的小煤窯,沒有一家不存在安全隱患!”甘肅省渭源縣城關鄉城關村村民申彥珍説。

近幾年來,申彥珍先後在內蒙古鄂托克旗和烏海市的3家小煤窯打過工,沒有一天不提心吊膽。

他曾經聽一個煤礦老闆在聊天時説過,省下買設備的錢,拿出十分之一來打點“上面的人”,比在安全檢查中買設備安裝在那裏還管用。

他曾經目睹一系列安全隱患:小煤窯安裝了排風用的大功率風機,但礦主為了降低成本不經常開;超採和越界開採普遍……

但他還是想打工。他説:“種地能掙多少錢?”

【數據】中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已突破1000美元,預計2020年將達到3000美元。從國際經驗看,這一階段往往出現貧富懸殊、失業增多、城鄉差距拉大以及社會矛盾加劇等問題。

據測算,中國東部最富省份與西部最窮省份的每人平均GDP差距已擴大至10多倍;10%的最低收入家庭財産總額佔全部居民財産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財産總額則佔40%以上;實際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達5到6倍。近10年來,全國大約有4000萬農民失去土地或每人平均佔有土地不足0.3畝,城市中1.5億人或失去或應得而未得到社會保障。

截至2004年,我國沒有解決溫飽的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2610萬人,絕對貧困率從30%下降到2.8%。但與此同時,城鄉收入差距逐漸拉大。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城鄉差距為2.57:1,而現在為3.23:1。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獲得的各種轉移支付和補貼等,實際的收入差距將更大。

【規劃】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新農村的圖景被概括為20個字:“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今年將邁出有力的一步。

剛剛走進2006年,中國農民就收穫了兩份驚喜:全面免除農業稅、兩年內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

隨後,中央對困擾農民多年的醫療保障問題下達了硬指標:2006年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要達到全部縣市區的40%,2007年擴大到60%。到2010年,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要基本覆蓋全部農村居民。

【解讀】新農村建設一頭牽著9億農民的手,他們要過上好日子;另一頭還牽引著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內需。

目前,中國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發展階段。近年來,農民負擔大幅減輕,但農民增收卻越來越依賴於進城務工。從某種程度上説,糧食減産、農民增收乏力、城鄉差距擴大等“三農”難題,實際上是數十年之累積。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表示,由於多數地方基層政府財力不足,在農村的公共産品的提供和基本社會福利方面欠債很多。如果繼續維持目前的農村公共物品和社會福利供給制度,農村人口將很難獲得基本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其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都得不到保障。正因如此,必須要靠政府動用社會保障等措施來彌補市場失靈,扶助弱勢群體,更重要的是,創造機會平等的社會機制和環境。

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做的事。這種反哺並不是“劫城濟鄉”,從某種意義上講恰恰是“物歸原主”。將城市反哺農村作為今後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主流,這是一個鮮明的建設和諧社會的信號。

【展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的歷史任務將幫助9億農村人口在經濟上追趕城市居民。專家預測,“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至少為3萬億元,可以為相關企業帶來五六萬億元的投資空間。

這更意味著,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共同富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調。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許光建認為,以前一直倡導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理念,也將讓位於“效率與公平並重”,或“更加注重公平”。

這當然是一個重大調整,甚至是一個歷史跨越。

在未來五年,中國必須追求公平的增長、均衡的增長和可持續的增長。怎樣解決教育、衛生、貧富差距等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怎樣使經濟增長惠及大部分人尤其是9億農民,將是“十一五”期間社會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我們有理由全情期待並全力以赴。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