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譴責“一邊一國”論-相關報道
相關報道


 

臺灣的三次“去中國化”
 
 
  來源:      日期:2002-08-29 10:02

 




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激起了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各地一片聲討和批判之聲。陳水扁等一夥,雖已被迫“降溫”、“滅火”,但其“臺獨”本性是不可能改變的,我們絕不可放鬆警惕。

從李登輝到陳水扁,我們似已發現他們在走“臺獨”、分裂祖國這條路上,有著一條共同的運作規律,這就是“民主化———本土化———去中國化———臺獨化”。這實際上是他們實現“臺獨”的4個步驟:第一是“民主化”。所謂民主,這不過是一個幌子,是他們為奪取權力、實現其“臺獨”野心的一個工具。藉口所謂“當家做主”,強調“臺灣前途由臺灣人民決定”。第二是“本土化”,強調“認同臺灣”、“臺灣優先”,反對“認同中國”和實現統一。凡“認同臺灣”而不“認同中國”者,被視為“愛臺”,否則就是“賣臺”。第三是“去中國化”,這是他們強調“民主化”和“本土化”的最重要目的,是問題的關鍵。凡與中國或中國大陸有聯繫的標語口號、地圖畫冊、徽章標記、機構名稱、街道名稱、公司名稱等等,都在“去”字之列。第四是“臺獨化”,即在“民主化”、“本土化”、“去中國化”都大體完成後,再動用“民意”鼓動“公投”,最後實現民進黨的“獨立建國”目標。

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所謂“去中國化”問題。這對分裂主義者來説,是最重要也是最艱難的問題。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主席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中説,“中華各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這話説得多好啊,也是事實。臺灣人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部分,臺灣的領土主權也是整個中國領土主權不可分割的部分。歷史已經證明,不論誰要在這塊土地上搞“去中國化”運動,都是不可能得逞的。

這可以從日本開始的臺灣先後3次“去中國化”運動為例來説明:

第一次,是日本人搞的“皇民化”運動。所謂“皇民化”運動,實際就是“去中國化”運動。日本侵略者心裏明白,要想真正統治臺灣,必須首先征服臺灣民心,割斷在臺灣的中國人與祖國大陸的血肉聯繫。於是,他們在臺灣開展“皇民化”運動,從姓氏稱呼,到語言文字、到生活習慣、到思想信仰、到包括教科書在內的各種出版物,統統要求實行“皇民化”或“去中國化”,並進行這方面的“教育”。1941年前後還集中地大搞一次。結果怎麼樣呢?除了極少數如李登輝之流,被徹底“皇民化”之外,其餘人並沒有被征服。而且,越是這樣做,越是激起人們對祖國的懷念。日本對臺灣進行了50年的殖民統治,而“誓不臣倭”的英雄的臺灣人民也堅持了50年的不屈不撓的抗日鬥爭。

第二次,是李登輝搞的“兩國論”。表面上,這個“兩國論”是李登輝1997年才提出來的,實際上在他主政的12年內一直都是在有計劃地推行他的“兩國論”理念。內心想的是“兩國論”,行動上做的是“去中國化”。要想落實“兩國論”,必須推行“去中國化”。所謂“民主化”和“本土化”,其要害是“去中國化”,也是為了實現“去中國化”。在他主政的幾年內,島內的各種矛盾、族群矛盾和統“獨”矛盾,越炒越熱。“本土化”亦稱“臺灣化”,李氏不僅在機構設置、區域劃分、人事制度上搞“臺灣化”,在政治、軍事、思想、教育、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推行“臺灣化”。中國國民黨被愈益“臺灣化”,所稱“中華民國”也被愈益臺灣化。結果怎麼樣?這個“臺獨”頭子,已被絕大多數的臺灣人民所唾棄,目前雖仍垂死掙扎,但卻絕無“回天之力”。

第三次,是陳水扁搞的“一邊一國”論。陳水扁是2000年3月18日,在其“臺獨教父”李登輝的大力扶持和一手運作下上臺的,當年5月20日就職。兩年多來,他對李登輝亦步亦趨,更加賣力地推行“去中國化”運動。李登輝搞的是“激進臺獨”,而他搞的是“漸進臺獨”。其具體做法是,由近到遠,由小到大,由內向外,由量到質,化整為零,蠶食漸進,一點一滴地推動“臺獨”,這兩種“臺獨”,一脈相承,形式不同,本質一致。在陳的“一邊一國”論拋出後,這兩種“臺獨”實際上已經“合流”了。陳水扁像李登輝一樣,完全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原以為“一邊一國”論一齣籠,不僅臺灣島內支援,美國會策應,祖國大陸亦對他“無可奈何”。未想到,“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現竟成了繼李登輝之後第二個“新的麻煩製造者”。不得已,被迫撤兵,節節敗退。完全可以肯定,他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由上可見,從日本的“皇民化”運動,到李登輝的“兩國論”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都是搞的“去中國化”,都是要從根本上把臺灣從祖國大家庭中分裂出去。李登輝的“去中國化”,是從日本“皇民化”運動那裏學來和搬來的,他自己其實早就被徹頭徹尾地“皇民化”和“去中國化”了。他“比日本的皇民還要皇民”,比日本的皇民還要更仇恨中國和中國人。陳水扁作為“李摩西”欽定的繼承人“約書亞”,他的“去中國化”一套,則是間接來自日本、直接來自李登輝。在手法和做法上,雖不愧為“一代勝過一代”,但也一定會一代比一代敗得更慘。

臺灣的分裂運動或“去中國化”運動不是孤立的,表面上看事情出在臺灣,也是極少數“臺獨”分子參加的,實際上根子卻在外國,沒有外國勢力的介入和參與,是不可能成得了氣候的。外國勢力的介入約分3個時期:從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回歸祖國到20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整個“臺獨”活動的基地和中心都在日本;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臺獨”活動的基地和中心轉移至美國;自八十年代末至整個九十年代以來,“臺獨”活動的基地和中心即移至臺灣島內。然人所共知,無論李登輝或陳水扁所推行的“臺獨”,如果沒有外國勢力的撐腰和打氣,是不可能成為今天如此的囂張之勢。

中國人民反對“臺獨”和一切分裂主義者的決心是不可動搖的,所進行的反分裂、反“臺獨”的鬥爭,實際是中國近代史反侵略、反壓迫、反干涉鬥爭的繼續,是中國人民為維護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主權完整所進行的鬥爭的繼續。中國人民所進行的這場正義鬥爭,一定獲得全世界包括美國、日本在內的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士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援。這一正義鬥爭一定會獲得最後勝利。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