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譴責“一邊一國”論-相關報道
相關報道


 

“臺獨”是兩岸關係緊張的根源
 
 
  來源:      日期:2002-08-29 09:33

 



  
陳水扁曾多次公開宣稱其大陸政策是“致力維持兩岸關係穩定”,不止一次聲稱“有能力、更有智慧和創意來穩定增進兩岸關係”。然而,綜觀其上臺兩年多來的所作所為,人們不難看出,正是他頑固堅持“臺獨”立場,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在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推行“漸進式臺獨”,嚴重破壞了兩岸關係穩定的政治基礎,導致兩岸政治僵局遲遲不能打破,並把兩岸關係推到了危機的邊緣。

陳水扁上臺初期,根基不穩,懾于各方壓力,以宣稱“四不一沒有”擺出一副“柔軟”的政治姿態。然而,他始終拒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否定“九二共識”,鼓吹“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不僅如此,陳水扁還以所謂“人權”、言論自由等為藉口,與激進“臺獨”分子大唱“黑白臉”,鼓勵與縱容他們在島內猖獗橫行。兩年多來,島內外各種激進“臺獨”勢力在其支援與縱容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臺獨”惡浪。“建國黨”成立的“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掛牌運營;日本極右分子鼓吹“臺獨”的《臺灣論》一書在島內出版;海外“臺獨”分子糾合的所謂“世界臺灣人大會”和“世界臺灣同鄉會聯合會”相繼舉行叫囂“臺獨”的活動;島內“臺獨”分子發起成立“臺灣北社”等組織,頻頻借研討會之名推動“臺灣正名”活動。今年5月,少數“臺獨”組織發起所謂“511台灣正名大遊行”,成為近幾年來激進“臺獨”勢力所搞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臺獨”集會遊行活動。短短兩年多時間,“臺獨”主張和行動在島內完全合法化,極大地助長了“臺獨”勢力的囂張氣焰。

在陳水扁的主導下,臺灣當局還打著“本土化”旗號,在“四不一沒有”的幌子下,利用執政地位和資源,不斷推行“漸進式臺獨”路線,企圖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層面全面推行“脫中國化”,為臺灣最終走向“獨立”鋪路。

陳水扁上臺不久,為凸顯其“臺獨”理念,刻意以“臺灣”取代“中國”,全面清除帶有“中國”或“統一”象徵的“政治符號”,有關“統一中國”、“反臺獨”的標語牌被拆除;臺“新聞局”停用了帶有“中國版圖”的舊局徽;新版的所謂“護照”上加注“TAIWAN”(臺灣);所有駐外機構開始推動“更名”計劃,等等。

文化上,大搞“文化臺獨”,刻意將“臺灣文化”和中國文化分開且並列對等起來,妄圖將“臺灣文化”獨立於中國文化這一母體之外,並讓一批“臺獨”分子接掌重要文化教育機構,採取種種措施打造“臺獨”的思想文化基礎。

在教育領域,進一步強化對青少年的“本土教育”。陳水扁上臺後,臺當局推翻原來採用國際通行的中文拼音方案的決定,改為採用所謂“本土研發”的“通用拼音”,在中小學開設“鄉土語言”課,強行推動“臺語”教學,以弱化“國語”(普通話)在臺灣的地位;小學、中學9年義務教育開始推行“鄉土教學”,將李登輝授意下完成的具有濃厚“臺獨”傾向的《認識臺灣》教科書作為教材範本。與之相配套,臺灣當局還推出具體措施,鼓勵公立大學增設“臺灣文學系”或臺灣文學研究所,培養“鄉土教學”師資力量。

陳水扁這種化整為零的“漸進式臺獨”策略,得到了李登輝為代表的“臺獨”分裂勢力的支援與呼應。最近一個時期以來,激進“臺獨”勢力與陳水扁分進合擊,大肆鼓噪所謂“臺灣正名運動”;李登輝操縱的“臺灣團結聯盟”甚至提案要求將“河洛語定為第二國語”、參選臺灣領導人只能是在臺灣出生的人,並將推動“臺灣正名”納入黨綱。在陳水扁拋出“要認真思考公投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後,民進黨內的頑固“臺獨”分子和“臺灣團結聯盟”立即蠢蠢欲動,準備聯手推動所謂“公投法”草案。

陳水扁“漸進式臺獨”路線及“臺獨”分裂勢力的種種行徑,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嚴重挑釁,根本違背了臺灣民眾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的願望,損害了全體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後果必然是製造兩岸關係緊張。過去兩年多來的實踐證明,兩岸僵局難以打破,臺海局勢難以穩定、危機四伏,其癥結和根源在於陳水扁違背一個中國原則,推行“漸進式臺獨”路線。

任何形式的“臺獨”都是走不通的死衚同。不管是以“漸進式臺獨”蠶食和平統一基礎,還是公然跳出來鼓吹“一邊一國”論,陳水扁破壞一個中國原則,分裂國家的企圖都是徒勞的。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