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譴責“一邊一國”論-相關報道
相關報道


 

陳水扁的“變”與“不變”
 
 
  來源:      日期:2002-08-26 08:48

 




8月3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透過視訊直播方式,對在東京召開的世界臺灣同鄉聯合會第29屆年會發表談話稱,“臺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只有臺灣人民才有權利對臺灣的前途、命運和現狀作決定”,並“誠懇的呼籲和鼓舞大家,要認真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此言一齣,舉世譁然。因為,大多數人無法理解,雖然自陳水扁上臺以來,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暨“九二共識”問題上的政治僵局迄未能破,但近一年來,兩岸之間的口水戰明顯減少,相互之間的良性互動增加,如:在臺灣遭遇20年未遇的水荒時,大陸及時表達願意全力以赴提供生活用水的善意,並對馬祖島居民提供了救命水;華航客機失事後,大陸動員一切力量連續一週協助打撈遇難者屍體和飛機殘骸;兩岸之間的人員往來、經貿商業活動及各項交流,呈日趨熱絡景象;陳在5月間剛發表所謂的“大膽談話”,示意將開放民間與大陸商談開放直接三通,等等。

有人説,陳違背誠信原則,上任時説奉行“四不一沒有”(即在任期之內,“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其中包括“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公投”,現在卻食言而肥。有人説,陳一路走來,搖搖擺擺,一會兒這樣説,一會兒那樣説,不知哪一個真,哪一個假。更有人懷疑這是因中國和諾魯建交選擇陳就任民進黨主席之日,令陳惱羞成怒,一時情緒激動所為,等等。筆者不否認上述説法,但筆者更想説的是,陳水扁雖然善變,惟其主張“臺獨”的政治立場是堅定的,所變的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策略而已。翻開陳的從政史,人們不難發現其“一邊一國”説的出現自有其淵源。

早在1989年,陳甫當選增額“立法委員”不久,時值臺灣出現第一波“大陸熱”,陳曾到祖國大陸參觀訪問兩個星期。回臺後,憑著民進黨固有的“臺獨”情懷和對大陸的集體偏見,加之對大陸情況的一知半解,陳于同年10月提出所謂《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基礎條約草案》,將海峽兩岸定位為“互不隸屬的兩個國家”。2000年2月,陳在接受臺灣《中國時報》專訪時重申,這一構想“至今並沒有任何改變”。這是陳“一邊一國”論思想的最早寫照。

1991年10月,在民進黨確立“臺獨黨綱”的過程中,陳力促“臺獨”目標與“公投”掛鉤,對該黨最終通過這一黨綱起了關鍵作用。1997年,面對香港即將回歸祖國的形勢,陳聲稱“公投入憲”是“臺灣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並堅持將“公投入憲”作為“修憲”的優先議題與國民黨當局進行交換。1999年競選連任臺北市長落敗後,陳更明確強調,臺灣未來“只有人民才能決定、選擇”。

為了確立臺灣所謂“獨立的國際人格”,陳一直狂熱鼓吹兩岸為“兩個華人國家”。1997年3月,陳公然聲稱,“臺灣是主權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的國家”。1998年初,陳以臺北市長身份訪美時又聲稱,“臺灣、中共,一邊一國”,“為了臺灣的前途和未來,臺灣應該獨立”。在落選臺北市長後他聲稱“臺灣、中國,是互不隸屬和互相獨立的兩個華人國家”,“願意站在同為華人的歷史文化基礎上,思考兩個華人國家可能産生的特殊關係。但這種特殊關係,必須以對等互惠、互相尊重、和平共處、民主自決為前提”。

為了反統促獨,陳力拒“一中原則”暨“九二共識”。“一中原則”,指的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的領土主權不容分割”。為了最大限度地包容臺灣同胞的感受,2000年,大陸方面特意將其中第二句話修正為“大陸和臺灣同屬於一個中國”。大陸從未對臺灣同胞説過,“一中”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是在某些國際場合,因為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中央政府作代表,大陸才會説“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代表,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九二共識”,指的是兩岸兩個政府授權的民間仲介機構——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和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于1992年在香港達成的關於“海峽兩岸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為了抵制“一中原則”,陳水扁刻意將“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歪曲為“消滅中華民國”、“臺灣成為地方政府”等。2000年6月陳説,“中共所謂的‘一個中國’原則指的是‘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這是臺灣人民所無法接受的,如果我們接受,‘原則’就會變成‘結論’,我們絕不會陷入這樣的框架與陷阱”;“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2001年11月聲稱,“如果同意亡國,就去接受 ‘一中各表,九二共識’”。為保護臺灣不成為特區,要拒絕“九二共識”。

陳一貫反對“一國兩制”和“三通”。1998年陳曾強調,“臺灣絕大多數人不會接受一國兩制,也不會接受中國共産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或併吞臺灣。臺灣應是一個獨立國家。在主權問題上我們不應讓步。”2001年5月陳又聲稱,“絕大多數臺灣人民無法接受臺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的“一國兩制”。在兩岸直接“三通”問題上,1997年初陳曾聲稱,臺灣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國家利益超過商業利益”,“三通是臺灣最後的籌碼”,不能輕易拋出,甚至主張對到大陸經商的臺胞課徵“國家安全稅”。陳上臺後,推動金門馬祖與廈門福州之間的“小三通”,實乃臺灣民間特別是工商界強大的壓力所致,並非陳的“臺獨”立場暨對大陸的敵視態度轉變。就在“大膽談話”發表後不久,陳即宣稱,“再怎麼樣地過熱,大陸熱總會降溫的,不可能一直持續熱,熱得不停,熱得要命”。果然,不到兩個月,當他就任民進黨主席、黨政大權一把抓的時候,即顯示出其“廬山真面目”了。

其實,即使在陳的“五二○”就職演説中,所提到的“四不一沒有”也是有前提的,即“只要中共無意對臺動武,本人保證在任期之內……”。仔細推敲該項説法全句,陳水扁其實什麼也沒有保證。因為在“臺獨”勢力活動仍猖獗時,“中共絕不會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如此,按陳的邏輯推論,此句臺詞即可改為:“在本人任期之內,如果中共不放棄對臺動武,本人不能保證……”,於是,所謂的“四不一沒有”也就不存在了。綜上所述可知,陳的“臺獨”立場其實一以貫之,並不矛盾,矛盾的只是他表現出來的策略手腕,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而“萬變不離其宗”。觀察陳水扁,不僅要看他説什麼,還要看他做什麼;不僅要看他一時的表現,還要看他一貫的表現;千萬不要被一時、一些表面現象所蒙蔽,上了“臺獨”分子的當。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