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中國和統會會長邱維廉:情牽西部的醫療隊長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期:2003-09-21 12:33

 

  “僑領”兩個字代表著什麼?高尚名譽、前呼後擁?還是奔波操勞、自覺奉獻?時下僑界流行一句話,做僑領難,社團工作意味著牽掛眾生

  在川藏地區、雲貴高原,常年光照強烈,是白內障的高發地帶,有的患者因無錢醫治,竟拖到失明。華商邱維廉先生4年前第一次得悉他們的境遇,就十分惦記。這種眼疾是可以治的呀!

  怎樣幫助他們?儘管他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僑聯常委,也辦有幾家企業,但畢竟沒有醫療資源可以動用。於是他想到了國外、港臺幾位出色的眼科醫生朋友,萌生了一個造福貧困眼病患者的計劃。

  西部邊陲的“光明天使”

  回到澳大利亞,與澳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的僑領們一合計,大夥兒對會長的倡議十分支援,一起開始了奔走呼號。為了籌款,他們多方“化緣”,例如舉辦慈善晚會籌集款項,他們把心愛的珍藏物品拿出來拍賣。資金籌措到位後,又聯繫醫生,購買眼科手術用的精密儀器、人工晶體、藥品,交關稅……

  2003年8月1日,由澳洲中國和統會主辦的“西藏光明萬里情”活動在拉薩啟動。24位來自澳大利亞和臺灣、大陸的眼科專家和醫護人員,為165位白內障患者做了摘除手術,全部取得了成功。臨走,醫療隊把價值150萬元的設備留在“世界屋脊”的醫院。2004年6月,“僑心光明萬里情”再次在四川廣安舉行,為296名雙目白內障患者順利施行了手術。2005年8月,醫療隊又不遠萬里而來,赴雲南大理醫治了280名白內障患者。

  “這是不是在做夢啊!外國來的專家給我做手術,還不要錢!”

  “是澳大利亞僑胞組織的醫療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人們敬佩地稱醫療隊為“光明天使”,重見光明的患者更是喜極而泣,有的下跪致謝。那驚喜的表情,讓醫療隊長邱維廉一生難忘,從此更無法收心。2006年,他將準備組織一次赴貴州的義診。

  這樣一年年的堅持,需要加倍的堅韌,有時做好事也會遭遇不配合,難免受些氣。然而為了拯救貧困的失明者,吃苦、委屈是小事。

  每次萬里行,邱先生總是親自打前站,出錢出力在所不惜。可每當被問起此事,只聽到他對眼科專家讚不絕口。“他們放下繁忙的工作,放棄了優厚的收入,每天從早到晚工作,爭分奪秒,中午吃盒飯。在西藏,有的專家高原缺氧反應強烈,只好背著氧氣袋做手術。病床太矮,他們就跪在地上做。”最令他欣慰的是,全隊熱情飽滿,快快樂樂地播灑光明。有的醫生問他:“明年我們去哪?我要帶其他朋友一起來。”

  反“獨”促統 不同凡響

  雖然年過半百,邱維廉給人的感覺是血氣方剛,認真地,傻傻地做著心中所認定的事。這幾年,他頻繁往來于海外華人社會,是為了臺灣問題。

  邱維廉認為,反“獨”促統不僅是僑界的大事,還應該以僑為“橋”,讓僑居國的政府以及國際社會了解和支援。所以澳洲和統會舉辦活動,經常出現主流社會的議員、高官的身影。2002年,全球華僑華人“反獨促統”大會在雪梨隆重召開,顯得不同凡響。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澳大利亞前總理弗雷澤、霍克等應邀在大會演講。為了籌備這次活動,大會主席邱維廉瘦了8公斤。

  幾年前就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呼籲立法反分裂的邱維廉,經常就臺灣問題發表時事評論。2005年,大洋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成立,邱維廉當選為會長,一向做事認真的他,更加忙碌了。

  其實,邱維廉的精彩人生早就開始了。他曾擔任紐西蘭全國學聯主席,為了正義事業曾領導紐西蘭60萬學生和民眾舉行大遊行。中國改革開放初,他與夫人秋陽女士回國考察,了解到登長城只有一個入口,擁擠不堪,眾人蹬踏致使墻磚磨損嚴重,而且觀賞角度單一,他們産生了興建索道的大膽計劃。他的大學同學、紐西蘭總理帕爾默參加了在八達嶺長城上舉行的這一獨特的項目簽約儀式。歷經10年奔波和風雨曲折,終於修成南北兩條索道。15年來,這兩條索道將3000多萬中外遊客安全、快捷地送上了長城。

  付出,讓人生更精彩

  雖然經營著多家企業,近年邱維廉的大部分精力卻沒有用在賺錢上,而是癡迷于社會事務。他説自己有一個能幹的太太可以幫助處理經營事務,他把自己交給社會。

  “他現在更忙了,簡直成了太空人,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都是為了社團的事。”採訪中,秋陽女士快人快語。她説,今年7月世界福建同鄉大會將在雪梨召開,邱先生忙於籌備,又要“減磅”了。回到北京更閒不住,不出門就呆在書房,寫文章、講稿,研究臺灣問題,天天熬夜。“晚上我想跟他商量公司的事,他説‘對不起現在沒時間,等我安排時間再與你談’,然而一大早他又去開會了,難道作為妻子談話還要事先預約打報告嗎?”

  看到先生忙得晨昏顛倒,秋陽女士很心疼,也陪著先生“做功課”,寫稿、整理材料,子夜時分煮上一碗青菜麵條,就是他們的“宵夜”。她説:“這麼多年過來了,我看他太辛苦,埋頭社團工作,不顧自己,簡直在透支生命。”

  對人生與金錢,這對夫婦有相同的領悟。邱先生出身南洋華僑富家,生活卻非常簡樸。襪子破了,夫人把它扔掉,他又撿回;買西裝,也是被夫人“押”進商場的。但在最需要的時候他們十分慷慨,年復一年,他們已在各地山區捐建12所“僑心小學”,並資助了大批貧困學生繼續求學深造。

  中國至今還沒有一所全國性的華僑博物館,自陳嘉庚以來的歷任中國僑聯主席,都為實現建館之夢而奔走。最近,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項目終於立項了,邱維廉夫婦于2005年底率先捐資500萬元。這對於並非巨富的他們來説,不是小數目。談及此,他們達觀地説:“千頃良田兩碗飯,萬丈高樓一張床。任何人獨享、守財都不是最佳選擇。創造並善用財富,才能讓生命更有意義。”

 

 
編輯: 趙穎芳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