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本網首頁  專題首頁  綜合動態  泛藍  泛綠  其他黨派  民調輿情  分析評論  相關背景
 
 
臺灣選舉制度的缺點
 
 
  來源:      日期:2006-06-28 15:22

 

1,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的漏洞:

  臺灣目前的行政體制接近於法國的“總統制”,但“總統”選舉上卻採用了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當得票最多的候選人的支援率接近或超過半數時,這種選制的弊病比較小。但得票最多的候選人的支援率大大低於半數時,弊病暴露無遺。比如臺灣1996年直選“總統”,李登輝當選票數過半,並未顯露出這種制度的缺陷。而2000年“總統”選舉中陳水扁僅以39.3%勝出,即使是掌握了臺灣資源的民進黨在2004年大選中不過勝出0.22%個百分點(仍未超過半數)。 

  不少國家為了避免出現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可能造成的弊端,採取了政黨初選提名制,如美國總統大選中的初選制度;或是採取終選絕對多數制,如俄羅斯總統選舉首輪如無候選人超過半數,首輪選舉前兩名再進行終選。這兩種方法都是要確保相對的大多數以確立新政府的法理基礎,以保持社會的穩定和新政府的權威。 

2,選民無法預判選舉的發展趨勢:

  相對多數決制的大選過程中,一個理性的選民,如果看到自己最中意的候選人處於第三位或更靠後時,會斟酌是否還要繼續投自己最中意的候選人。而如果他中意的候選人獲勝的幾率已經很小時,選民如果還投這個已經沒有希望的支援者一票,就等於增加了兩個領先的候選人中,他相對不喜歡的一個獲勝的幾率。由於沒有政黨的初選制度,選民無法對候選人的票選狀況作出分析,更沒有機會糾正自己可能作出的錯誤投票選擇。而實際上選戰前,臺灣各大媒體提供的民調,也沒有給選民們正確的指引。 

3,“總統”大選的政黨提名制:

  實際上2000年大選前,李登輝就是利用提名制,把宋楚渝逼出了國民黨,造成了黨派的分裂和弱化。而美國式的初選制度,使美國選民在大選中投給前兩名候選人以外候選人的機會大大減少,這樣出來的大選結果就會接近甚至超過半數,以國家內的準多數或絕對多數制來維繫社會安定;而如果採用俄羅斯式的終選絕對多數制,陳水扁就更不可能在2000年大選中獲勝,也就不會出現大批選民遊行抗議的局面。 

4,賄選的普遍性:

  2000年3月12日,陳水扁在臺灣南部的高雄市以最高級的菜譜‘龍蝦大餐’招待了四萬人,每名參加者僅須付八百元新台幣,席上已赫然擺上大龍蝦。許多參加者皆連稱超值,更有食客坦承,不吃白不吃,吃後投票給誰再説。同日,國民黨的連戰的宴席‘更勝一籌’。連戰也在高雄開宴,在草根階層看來,端上席的已是最高級的‘海鮮大餐’了,何況席間還有文章、阿雅等十多名當紅歌手獻上歌舞助興。這還不是最吸引選民的,晚會贈券附有的四百多項抽獎恐怕才是最誘人之處。據悉,有超過十萬人參加了連陣營的盛大饗宴。有關人士稱,某陣營與臺北市某歉達成協定,居民在投票後,每戶銀行戶口將會多出來二千元;還有人向選民出錢租用身份證,到投票日便由某指定人物出面,持所有收集來的身份證到票站投票,以確保賄款物有所值,亦有的乾脆每天請吃早餐,以此籠絡人心。

(來源:華夏經緯)

編輯:秋日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