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共同的敵人——“臺獨”,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最高領袖,打破了超過半世紀的隔閡,昨日進行了歷史性握手。
這一握,冰釋了國共以往血淚斑斑的鬥爭前嫌,但並非一切難題自此迎刃而解。國家統一的道路崎嶇不平,仍然面對甚多艱難險阻。
統一前路的障礙,有些緣自臺灣海峽兩岸分隔分治數十年,演化出來的不同制度和生活方式;但是只要大家抱著“一個中國”的共識,是可以透過交流磋商,盡量保持臺灣現狀,又達到祖國一統的目標。
另一些障礙來自“臺獨”心態和勢力,這體現在民進黨陳水扁政府的政策,以及在桃園機場擲雞蛋來為國民黨主席連戰“送行”的群眾行為。執政民進黨從不同層面抨擊連戰的行程和談話,潛臺詞就是想把連戰的“和平之旅”卷標為“賣臺之旅”。
國共願景 善意重于實惠
為了結束以往的敵對狀態,共同對付“臺獨”勢力,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昨日與連戰舉行了六十年來國共最高層的首次會晤,會後聯合公報“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
國共雙方把會晤達成的五項共識定性為願景,原因是國民黨在臺灣屬在野之身,除了與共產黨日後定期會晤一項可以作主之外,其它四項目前都要執政民進黨配合才可以實現。沒有民進黨的配合,今次國共會晤的主要意義,在于善意姿態、長遠戰略和歷史方向,多于兩岸具體互惠措施的落實。
以往陳水扁一邊擺出願意和平溝通的姿態,一邊進行步向“臺獨”的動作,令北京的反擊冒上不願溝通的惡名。現在北京化被動為主動,國共兩黨達成的共識全是對臺灣經濟民生有利的,北京甚至宣布願意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以及在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問題上顯示彈性,向臺灣百姓和國際社會展示了和平統一的誠意。
打破統一“賣臺”迷思
這些和平攻勢會接踵而來,連戰下星期返臺後兩天,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又會展開大陸之行,再度以“一中”共識打開溝通之門。北京把是否願意溝通的球,踢到陳水扁那邊,只要陳水扁接受“一中”共識,便萬事有商量,有益臺灣同胞的大禮便源源不絕。
民進黨向來以“中國威脅論”來把統一描繪成臺灣人的災難,現在大陸透過連戰之行,讓臺灣人看到步向統一的好處。即使目前無法把陳水扁扯回“一中”共識,至少日後臺灣內部的統獨爭辯中,統派將不再陷于“賣臺”的道德低地。現時臺灣主體民心已經認識到“臺獨”可能會帶來災難,要是數年後改由國親兩黨執政,今次會面達成的共識,也可以成為將來兩岸執政黨統一談判的基礎。(摘自香港星島日報社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