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本網報道 | 最新播報 | 分析評論 | 各方反應 | 圖片報道 | 深化交流合作 造福兩岸同胞 | 網友評論
  首頁-專題-時政-兩會第三次領導人會談-大陸資本赴臺投資
 
 
“陸資入臺”標誌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
 
  來源: 新華網      日期: 2009-04-26 21:13

 
 

    新華網南京4月26日電(記者王建華 李凱)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26日在南京達成一項歷史性的原則共識。根據該原則共識,臺灣將在政策制度上首度允許大陸資本進入島內開展投資。

    兩岸的分析人士指出,這項共識的達成,標誌著只能由臺灣到大陸進行單向投資的非正常局面將被終結,今後兩岸可以進行正常的雙向投資交流。同時,這也是兩岸關係持續緩和的重要象徵。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説:“臺灣首度向大陸開放投資,堪稱兩岸經貿交流中的歷史性事件,它是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和制度化的基本性指標。”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達成的共識指出,積極鼓勵並推動大陸企業赴臺考察、投資,以利於加強和深化兩岸産業合作,實現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和制度化。海協會表示,大陸方面將根據頒布的有關規定,為大陸有實力的企業赴臺投資提供便利。海基會表示,臺灣方面將儘速發佈相關規定及配套措施,並循序漸進擴大開放投資領域。

    臺灣淡江大學大陸所所長張五嶽認為,兩岸達成的這個共識,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的意義,將為雙方今後建立全面雙向互動的經貿關係奠定制度性的基礎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積極吸引臺商投資。截至2009年2月底,大陸累計實際利用臺資約480億美元,涉及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廣泛領域。大陸已成為臺灣對外投資最多的地區。

    多年來,大陸努力為臺商營造優越的投資環境,並制訂一系列政策法規,給予其制度和機制的穩定保障,獲得許多優惠待遇的臺資企業也從大陸獲取了鉅額利潤。然而,大陸資本投資臺灣卻因種種政策限制而遲遲未能實現。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説,“陸資入臺”可以使兩岸在更廣泛的領域實現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特別是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更需要兩岸攜手、共渡難關。

    “開放‘陸資入臺’也將增進兩岸之間的互信。”張燕生説。

    隨著30年的改革開放,大陸已躍升至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資金儲備日益雄厚,對外投資能力和技術水準也與日俱增。目前,大陸的外匯儲備約達2萬億美元;2008年,境內投資者共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406.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3.6%。

    由於近些年島內資金的缺乏和外來投資的減少,加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臺灣實體經濟許多行業和一些服務業領域的持續發展能力明顯不足,經濟陷入低迷狀態。

    張燕生表示,有實力的大陸企業可以在臺灣的製造業、新能源、服務業以及公共設施建設等領域進行投資。

    “‘陸資入臺’將有效彌補臺灣在有關領域的投資不足,提升其産業和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儘快復蘇和振興其整體經濟,改善島內的民生狀況。同時,這也為大陸資金提供了新的投資增值渠道。”他説。

    高度倚賴出口的臺灣實體經濟,去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巨大。從去年第4季度開始,臺灣出口出現嚴重下滑,拖累全年經濟增長,失業率也大幅攀升。據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日前發佈的最新經濟展望,2009年臺灣經濟增長率將為-3.59%。據亞洲開發銀行最新預測,臺灣在製造業重創、內需不振以及通貨膨脹率高企的情況下,預料今年經濟增長將萎縮4.0%。

    臺灣經濟不僅可以從大陸經濟今年“保八”的目標實現過程中獲得增長動力,而且更可以從“陸資入臺”的行動中獲得發展的源泉。

    聯合國發佈的《2009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指出,今年中國大陸經濟有望保持8%的增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高達50%。

    另外,渣打國際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分析師符銘財表示,臺灣的擴大公共支出方案及開放“陸資入臺”將成為提振臺灣經濟的兩大支柱。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有關方面正在審議大陸地區民眾來臺投資許可辦法,將採取“正面表列”循序漸進開放陸資投資項目。“陸資入臺”方式分為“直接投資”和“財務投資(購買臺灣上市公司股票)”,經營形態將包括獨資、合資與直接投資臺灣企業等。

    據悉,臺灣第一階段製造業開放清單約佔製造業産業項目的30%,即約60項,包括太陽光電、汽車電子、通訊産業、LED照明、風力發電、車輛、食品、精密機械、資訊服務業、設計服務業、流通服務業、中草藥、紡織與纖維、自行車等産業。

    張五嶽表示,“陸資入臺”將為臺灣提供更多的資金,有利於臺灣産業的全球佈局和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兩岸企業亦有機會採用策略聯盟、産業聯盟的方式攜手開拓全球市場。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