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本網報道 | 最新播報 | 分析評論 | 各方反應 | 圖片報道 | 深化交流合作 造福兩岸同胞 | 網友評論
  首頁-專題-時政-兩會第三次領導人會談-分析評論
 
 
港媒:海納百川的大陸與躊躇不前的臺灣
 
  來源: 台灣網      日期: 2009-04-28 16:21

 
 

  兩岸兩會第三次會談在南京圓滿落幕,雙方簽署六項協議,在合作雙贏的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沿著汪辜會談的軌跡,在“一中共識”的前提下處理兩岸關係,國民黨高層有識之士稱,這才是“走大路,辦大事”,而不是像民進黨那樣“走邪路,耍陰招”。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説,兩岸最終要統一,這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歷史潮流,識時務者都相信這種前景。

 

  文章説,馬英九上臺後,標榜“不統、不獨、不武”,島內的“臺獨”勢力目前仍然倡狂,民意之中還有相當一部分要求維持現狀,馬英九也擔心因政治問題而動搖地位。而當前的燃眉之急是要依靠大陸來挽救已陷於衰退的臺灣經濟、改善就業,避免社會動亂。馬英九上任已近一年,雖然民望不斷下跌,但是多數臺灣人對他還是有期待;假如現在重新選舉,相比于貪污的民進黨,馬英九清廉務實的作風還是比較受歡迎的。

  民進黨執政的8年掏空了臺灣儲備,搞僵了兩岸關係,這些都是馬英九必須“撥亂反正”的。重啟兩岸會談是一條康莊大道,通過臺當局授權的海基會來談判,既能解決具體問題,也可避免政治上的尷尬。

  兩會恢複製度性協商以來,臺灣已從中得到許多好處。第一次在北京,第二次在臺北,兩會會談都讓臺灣大大受益。這次南京會談簽訂的三項協議雖説是兩岸經貿走向雙向雙贏的正常軌道,但是不論總體或是具體的措施,臺灣都是利大的。

  譬如説兩岸定期航班,大陸向臺灣開放的都是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如上海、廣州、北京、南京等),而臺灣勉強湊足7個機場,只有一個臺北桃園國際機場達到國際機場的基本要求,其他的不是太小就是設備不足(如金門機場,只是小型的軍民兩用機場)。再就是服務對象,基本上是服務台商及其眷屬,方便他們到大陸做生意,降低成本;最近擴大到准許大陸赴臺遊客,也是為了增加臺灣的旅遊收入,擴大消費,挽救臺灣疲弱的經濟。

  再説金融合作協議,也是大陸為臺灣大開方便之門。大陸對於外資銀行入境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包括最低投資金額要100億美元,還要先在內地設立辦事處5年,其後才可以升格為分行等措施。臺灣在李登輝、陳水扁時代嚴格限制臺灣資金投資大陸,臭名昭著的“戒急用忍”政策綁死臺資。可是臺灣銀行的“客戶”基本上已經到大陸去了,臺銀只好以收購、參股等方式投資其他外銀,然後獲得進入大陸的機會。喪失了自主權及失去了大陸金融業迅速發展的機會。有些臺銀近年才到大陸設辦事處,然而商機已失。據報道,這次大陸網開一面,讓臺銀三步跳進入大陸,優惠待遇前所未有。

  最可笑的是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臺灣藍綠兩陣營爭吵不休,連名稱也怕與香港同內地簽訂的CEPA相同,因而掉入“一國兩制”的“圈套”。明年大陸與東盟實現自由貿易,臺灣如果不簽,勢必被邊緣化。馬英九下令:“不管朝野有沒有共識都要簽!”但是,綠營阻力太大,海基會仍不敢把它搬上談判桌來。

  文章認為:大陸落落大方,以經濟促統一,前景一片光明;臺灣前怕狼後怕虎,既要利益又怕被統,但最終無法抗拒統一的大潮流。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