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本網報道 | 最新播報 | 分析評論 | 各方反應 | 圖片報道 | 深化交流合作 造福兩岸同胞 | 網友評論
  首頁-專題-時政-兩會第三次領導人會談-“九二”共識
 
 
否認兩會共識是拒絕重開兩岸談判的伎倆 (2001-3-26)
 
  來源: 國臺辦      日期: 2008-06-06 12:34

 
   

肖之光

    近日,臺灣當局領導人和臺灣有關方面負責人對外頻頻製造輿論,一方面宣稱臺灣當局“已做好準備與大陸復談”,“我們的位子及待客的茶皆已準備好,就等對方坐下展開對話”;另一方面又表示“不可能接受以一個中國作為復談的預設前提”,並再次將 l992中海協與臺灣海基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的共識歪曲為“各説各話、擱置爭議”、“並無共識”。認同 1992年兩會共説已成為臺灣主流民意,但臺灣當局依然一再企圖靠歪曲、否定共識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他們究竟是真有重升對話的誠意,還是不斷惡化兩岸商談氣氛,把兩岸關係僵局無限期地拖延下去,答案是十分清楚的。 l992中,海協與臺灣的海基會就兩會商談中各自以口頭方式錶明“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達成共識,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兩岸制度化的協商管道。承認不承認 1992年兩會共識,是兩會能否復談的關鍵,也是兩岸同胞與極少數臺灣分裂勢力之間一條鮮明的政治分界線。臺灣當局一方面空喊“兩岸和解”、“和平對話溝通”等調子,另一方面卻肆無忌憚地歪曲、否定兩會共識,完全破壞了十年來兩會商談的基礎,毫無誠信可言。事實證明,造成目前兩岸政治僵局和無法重開對話的責任,完全在臺灣當局和“臺獨”分裂勢力。

    回顧歷史,在討論和形成 1992年兩會共識的過程中,儘管海協與臺灣海基會對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認如不同,但都表明瞭“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基本態度。 1992年兩會香港商談中,雙方一共提出了 13個文字和口頭表述方案,海基會向海協提出的第八案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正是由於海基會口頭表明瞭上述態度,海協才同意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並接受以此案作為海基會表述的共識內容。誠然,在兩會共識的討論中,雙方對一個中國政治含義的看法存在分歧,海協並未要求海基會在兩岸事務性商談中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在海基會已經表明“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前提下,海協表示“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雙方對此作了求同存異的處理。從中可以看出,l992年兩會達成的共終識中,確立的是“海峽兩岸均堅持—個中國原則”和努力謀求國家統—”,暫時擱置的是對一個中國政治含義的爭議。而今天,臺灣當局卻把擱置爭議的範圍由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擴大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並把雙方表述要點中都有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説成是大陸方面的片面概括,以此否定 1992年兩會關於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顯然是違背歷史事實的。

    古今中外的歷史事實説明,任何協商與談判都不可能沒有基礎和目標。臺灣當局所謂“不預設任何立場和結論”,不過是精心包裝的否定一個中國原則和 92年兩會共識的説辭、其真實用心是要以兩岸分裂和臺灣“獨立”作為兩岸對話的“立場和結論”。這一論調被戳穿後,他們又用單方面製造出來的所謂“認知解讀”問題歪曲、否定 l992年兩會共識,説什麼“願意坐下來談如何解讀這些問題”,企圖把他們對共識的否定、對承諾的違背強加給海協,使兩會復談脫離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這同樣是沒有出路的。

    海協維護 1992年兩會共識的立場是堅定的,以此為基礎重開兩會對話的誠意是一貫的。只要臺灣當局按照當年共識表明“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海協願意與海基會恢復接觸、對話、商談。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