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本網報道 | 最新播報 | 分析評論 | 各方反應 | 圖片報道 | 深化交流合作 造福兩岸同胞 | 網友評論
  首頁-專題-時政-兩會第三次領導人會談-兩岸金融合作
 
 
臺媒:金融合作刻不容緩 考驗兩岸智慧
 
  來源: 台灣網        日期: 2009-04-24 13:53

 
 

  4月19日,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錢復(左)和中國企業聯合會名譽會長、博鰲亞洲論壇首席顧問陳錦華(中)共同主持“國際金融危機與兩岸金融合作”圓桌會議。“國際金融危機與兩岸金融合作”圓桌會議當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09年年會上舉行。與會的兩岸金融界、産業界、學術界30名嘉賓,就兩岸為因應危機而採取的各種金融政策措施交換了看法,並就加強兩岸金融合作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圖片來源:新華社)

  第三次“陳江會談”將於4月26日在南京登場,《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已成為此次會談的重要議題之一。兩岸簽訂金融監理備忘錄(MOU)進入倒計時階段。對於開放兩岸金融往來,島內各界紛紛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臺灣《聯合晚報》昨天發表評論説,臺當局“金管會”有必要給島內民眾一個邏輯清楚的政策説帖,讓這場決定臺灣未來數十年經濟發展的開放能獲得更多的支援。

  文章指出,受到金融風暴影響,中國大陸市場成為全球希望之所在,對於兩岸金融開放,各界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怎麼開放以及開放後各種狀況,“金管會”都做了沙盤推演?如何預防外界的疑慮不會成真,“金管會”在簽MOU之前有必要給民眾一個清楚的説明,以減少疑慮。

  根據海基與海協兩會的官員指出,三次“陳江會談”簽訂《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後,緊接著將討論銀行、證券及保險金融監理備忘錄的簽訂,而貨幣清算及兩岸金融市場開放(準入)等相關議題亦將列為重點項目。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版今天發表評論文章説,兩岸的金融合作顯然已是當前大陸和臺灣會談的重心,然中間過程似仍有諸多問題亟需談判磋商,如何在不損及雙方權益的情況下,獲致最令雙方滿意的結果,均考驗著兩岸的智慧。

  文章説,當前兩岸金融合作最主要的困難在於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遲遲未能簽訂,在缺乏法律依據及運作框架的情況下,連帶使得兩岸金融監理機制無法建立,亦無法進一步地深化金融合作。因此,兩岸金融合作的當務之急即是加緊簽訂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後續的貨幣清算機制及市場準入限制等問題才能陸續展開磋商。

  儘管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之簽訂已箭在弦上,然有些細微之規定仍須厘清並加以修訂。例如檢查權的歸屬問題,一旦彼此開放雙方金融業者進入設立子行及分行,則當銀行發生問題時,檢查權到底該歸於何方?雙方是否允許彼此官方的金融監理人員在兩地進行實地的金融檢查業務?此些問題均有待厘清並詳加規範。

  文章並分析説,在兩岸金融合作監理備忘錄簽訂後,緊接著面臨的將是實質層面的市場準入問題。兩岸當前的金融市場準入條件並不一致,面對兩岸金融市場準入條件的差異,為避免反對兩岸金融合作人士的口實,在市場準入條件之磋商方面,須特別強調對等開放原則。

  文章最後指出,目前兩岸金融市場分割,其中既有政策性障礙,也與兩岸長期以來缺乏金融合作經驗、金融法規及金融監管等方面的不協調等客觀因素有關。顯然,這種局面難以適應經貿往來不斷擴大的需要,同時也與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格格不入。為有效解決此番困局,加速兩岸金融合作的腳步刻不容緩,包括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的簽訂、貨幣清算機制的建立、全面開放以人民幣及新台幣為兩岸貿易計價單位並擴大直接通匯、搭建聯合徵信資訊分享平臺、加強兩岸金融人員訓練及金融專業證照相互認證等。唯有在兩岸摒除歧見下,積極磋商兩岸金融合作事項,擴大兩岸金融往來,方能有效促進兩岸金融之發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