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籍代表委員:為臺生臺商在大陸發展創更好條件

時間:2010-02-24 10:4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1月11日至15日,部分臺籍全國人大代表、臺聯組政協委員在福建調研,了解臺企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經營情況、臺生大陸就業現狀及兩岸農業交流等問題。代表、委員説,我們要及時反映臺灣鄉親在大陸求學、創業中遇到的困難,為他們在大陸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近日,記者在福建省福清市與福建醫科大學臺灣學生許正坤有如下的對話:

  記者:你今年就要畢業了,可是你的學歷在臺灣還得不到承認,有什麼打算?

  許正坤:我念碩士吧。

  記者:如果碩士畢業還不承認呢?

  許正坤:我就再讀博士。

  記者:博士畢業還不承認呢?

  許正坤:那我就不知道了……

  臺生寒窗苦讀,學成後卻前途迷茫;臺商異鄉奮鬥,卻遇金融危機和産業轉型。目前,他們在大陸求學和創業的現狀如何呢?

  臺生就業局限在臺企

  雖然國家支援臺生在大陸就業,並提出了政策保障,但臺生在同等情況下還是會遇到社會環境差異等特珠障礙。福建師範大學閔華老師告訴記者,據她了解,臺生在大陸就業的還是少數,即使就業也局限在臺資企業內,還有的學成後在自己的家族企業內工作。福建醫科大學的陳華老師説,在福建學習醫藥專業的臺生很多,可醫藥專業的學歷臺灣尚不承認,學醫是很苦的專業,這些臺生學出來卻看不到出路,如能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他們的學習熱情會更高。

  在人大代表和臺聯組政協委員與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的臺生座談會上,許正坤提出學校能否增加英文授課,以方便他們學成後去美國考證書;福建中醫學院即將畢業的臺生黃議正詳細詢問臺生在大陸就業的相關政策。對此,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臺聯副會長葉露昆回應説,一定要推動加大臺生在大陸就業的力度,目前,海西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福建在促進臺生就業方面應為臺生提供更大的空間,以滿足和實現許多臺生的就業要求。

  臺生在大陸就業也不乏成功的個案。葉露昆介紹,臺生李尚儒已獲得大陸教師中級職稱,正在漳州天福職業技術學院任教,他去年榮獲福建省青年“創業海西能手獎”。

  福建是臺生在大陸的主要求學地,30年來已有5000名臺生在此就讀,所學一般是大陸高校的傳統優勢專業,如中醫學、醫學、農學等。由於兩岸基礎教育與社會環境的差異,很多臺生一開始難以適應,福建省臺聯在座談會上建議,建立臺生預科班制度,讓臺生通過預科班更快適應大陸的校園生活。

  大型臺企招工不足

  從福清的冠捷電子到漳州的燦坤,臺企特別是大型臺企都提出企業招工不足的現狀。全國人大常委、全國臺聯會長梁國揚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此次調研“比去年松了一口氣”,最欣慰的是臺企已經走出了金融危機的低谷,去年臺企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今年都得到了緩解,企業走出了最困難的時期,但又出現了勞動力不足的新問題。對此,在與冠捷電子座談時,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市政協副主席陳耀中提出廈門的做法,即與各專科學校、職業學校聯繫,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勤工儉學的崗位,補充勞動力的不足。也可請政府出面到內地代為招工,這樣比較有信譽,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在漳州經營養殖業的臺商陳隆峰,目前正在積極轉型。他説,我從臺南到漳浦20多年了,漳浦早已不是過去臺商口中“漳浦漳浦,臟得離譜”的漳浦了,發展到一定時候,當然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都要上漲,此時,佈局和轉型很重要。

  妻兒仍在臺南的陳隆峰不僅轉型及時,他融入當地的能力也是一流。一見面他就對記者説:“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改革目標走到一起。”他曾是首任漳州市臺商協會會長,在處理涉臺的各種糾紛時,他意識到必須融入當地社會,準確把握當地的政策法律。他參加了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福建省高院的培訓班,2009年被聘為漳浦縣人民法院陪審員和漳浦縣、漳州市法院涉臺案件調解員,已經參與12起涉臺糾紛的調解和兩次開庭審理。他説,這些都是純義務的,我希望大家有錢賺,臺商自律自愛,少惹官司。問他為什麼要做這份費神費力的“義工”,他答:“前有雷峰,後有隆峰。”

  為鄉親服務是基本要務

  此次參加調研的全國臺聯會長梁國揚和副會長史茂林、紀斌,幾乎在每場座談時都強調,全國臺聯是臺灣鄉親自己的組織,希望臺灣鄉親能在大陸創業發財,此行希望聽到臺灣鄉親的心聲,了解鄉親在求學、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大家一起來想辦法,解決問題。

  梁國揚説,全國臺聯和各地、市、縣臺聯都應該有這樣一個明確的意識:那就是為臺灣鄉親做好服務,為鄉親服務天經地義,是臺聯的基本要務。臺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還要通過參政議政,從政策層面發揮作用,給臺灣鄉親在大陸發展創造一個更好的條件。

  對於此次福建調研,梁國揚介紹了3個重點:一是臺資中小企業轉型改造問題,二是臺生在大陸就業狀況,三是兩岸農業交流。

  梁國揚説,中小企業在去年面臨金融危機時受衝擊較大,現在看來多數已走出低谷,我們還要在貸款、招工、用電等問題上支援他們,為他們創造好的條件。臺生就業問題去年臺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提了出來,現在還要深入研究,要有政策保障和地方的支援。兩岸農業交流最近的步伐加大,因為互補優勢明顯,如果臺灣的一些良種如“池上”大米在大陸適合的地區播種,産量會大大提高,既滿足市場需求,又令兩岸農民受益,何樂不為呢?

  雖是同根同文同種,但跨越海峽而來的臺生和臺商畢竟是異鄉奮鬥,他們奮鬥的艱辛裏一定會有大陸同胞的支援和鼓勵,而他們奮鬥的成果也一定會令所有的人振奮!激動!(陳曉星)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