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漲"聲背後的困惑—代表委員關注物價四大焦點

時間:2010-03-03 09:2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新華視點”記者羅宇凡、姜琳、李菲)從“瘋狂的大蒜”到“漲價的辣椒”,從新一輪電價調整方案出臺到各地自來水提價,從連夜排隊給汽車加油到食用油價格集體上漲。過去的一年,儘管深深烙下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印記,但物價上漲和對上漲的預期不斷牽動百姓神經。兩會前夕,代表委員聚焦物價調整,解析百姓困惑。

  牽動神經的“油鹽醬醋”——如何保障“菜籃子”?

  42歲的夏月翔是北京市宣武區椿樹園小區的一名修鞋匠。他天天在小區菜市場裏幹活,目睹了去年菜價的波動。“趨勢很明顯,去年一直在上漲。春節前後肉啊、蒜啊、油啊,漲得更歡,收入低的家庭心裏發慌。”

  “物價持續上漲時,要著重關注城市低收入戶的生活困難。”全國政協委員李立新説,一個饅頭從三毛變成五毛,對於中等收入以上家庭不算什麼,但對低保戶來説可能事關“生計”。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去年農産品價格波動格外引人注目。特別是大蒜、辣椒等蔬菜的投機性交易,再加上突如其來的雨雪冰凍天氣,導致菜價、油價、肉價一時“漲”聲四起。

  “必須看到,去年一些農産品的漲價背後存在一定的人為因素。”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表示,惡意炒作、囤積居奇等問題,在無形中推高了物價。對此,在政府總體上強調管理好通脹預期的同時,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監測,對串通漲價、捏造散佈漲價資訊、以次充好、變相抬價等違法行為,嚴肅查處、嚴厲制裁。

看不明白的“價格指數”——CPI統計如何更可信?

  雖然物價上漲看得見也摸得著,但反映物價水準的CPI指數,去年卻連續保持10個月的負增長。採訪中,許多百姓提出同樣一個問題:“生活成本在提高,價格指數卻在下降,就是增長也漲得波瀾不驚,我們的CPI數據是否可信?”

  致公黨中央在提交本次政協會議的一份提案明確提出,目前我國的CPI 樣本較為陳舊,已難以全面反映物價變動真實情況。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表示,我國現行CPI統計樣本與體系,基本沿用1992年確定的地域網點和品類權重,計劃經濟色彩較濃。但17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猛,居民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使各類居民消費的權重隨之發生重大變化。

  在我國現行CPI指標體系中,居住類消費佔比權重過低,而食品類消費佔比過高。這就是為什麼豬肉價格一動,物價就動,而房價不斷上漲卻絲毫不反映在物價指數上。

  致公黨中央提案提出,CPI各項指標的權重及相關資料,在許多國家都是公開的,但目前在我國統計部門的網站上則無法獲得。在CPI資訊收集、編制整理過程等方面,目前距資訊公開相差較遠。該提案建議,應根據目前居民消費結構與消費模式,完善我國CPI指標體系。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