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的開放成就了“媒體逼訪”

時間:2010-03-11 09: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日,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李毅中、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姜建初都對廣西煙草局“日記局長”事件發表了看法。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恒也表示:其行為有悖傳統道德,將視情況追究其責任。

  地方官員向來對本地醜聞緘口不語或王顧左右而言他,外界炒得再熱,風暴中心的官場卻出奇地靜默;高高在上的相關部委更是推得遠遠的,不會對地方事務發表看法。兩會卻把那些日常的清規戒律打得粉碎,將平常敏感和神秘的東西都脫敏和祛魅了,雲南官員不避“躲貓貓”,河南官員也沒有把“開胸驗肺”和“跨省追捕”當成多麼敏感的事。化敏感為平常,變沉默為坦然,這就是兩會效應——開放和透明帶來的效應。

  我想,如果在平常,河南官員肯定不會這麼爽快地談“開胸驗肺”的,相關部委也會避之唯恐不及。可在兩會上就不行了,兩會現場中央和地方高官雲集,記者堵在人民大會堂門外和蹲守在小組討論會門口,官員們一齣門就被無數個話筒堵上,上廁所都被圍得水泄不通。某部長,請問你對某事件有什麼看法——觀眾、網友和公眾都看著呢,看你説不説。這大概是“人大代表中官員代表比例過高”的一個好處:作為官員平常可以躲,可作為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兩會上根本沒有地方躲,極大方便了記者們使出各種看家本領圍追堵截,於是就有了美女記者挾持部長、美女記者男廁堵高官、男記者採訪基本靠吼之類的花絮。

  我把這場景叫作“媒體逼訪”——兩會的開放和透明給媒體“逼訪”創造了一個條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説“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我想,兩會氛圍就是創造的一種絕好的條件吧。

  記者之所以喜歡兩會,兩會之所以成為新聞盛宴,很大程度上正在於在圍追堵截中有無數逼訪機會。兩會官員雲集,而在平常要採訪到這些官員不是很容易的。要經過無數道手續,要做非常多的請示,最後很可能是“領導很忙”或“不便接受採訪”,要不就以“請找我們的新聞發言人”為由而不接受採訪。前不久,雲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伍皓坦言批評:目前一些地方以有新聞發言人制度為由,推諉、拒絕記者採訪。記者們反映,有了新聞發言人之後,對一些部門的採訪比過去更不方便了,新聞發言人制度反而成為阻礙新聞採訪的制度。而兩會就讓那些採訪的繁文縟節消解掉了,大會堂前隨便就能攔到一個不小的官,哪有什麼程式:現場直逼,説不説?怎麼説?看著辦吧。

  雖然也有官員以“這個話題很敏感”為由推開記者的話筒,但兩會的圍觀效應,很快會讓他受到批評。所以,兩會也讓那些敏感的話題脫敏了,不説或推卸可能會成為更敏感、更麻煩的事,敏感問題從來都是刻意捂出來的,越捂越敏感。

  你看看,官員這幾天説了這麼多,説了“開胸驗肺”,説了“躲貓貓”,説了韓峰日記,説了韓寒,還有“釣魚執法”、“跨省追捕”、進京抓記者等等,天沒有塌下來,公眾情緒非常穩定,而且因為“有話有地方説”、“有理有地方講”的開放氛圍而更加穩定。真的沒什麼好擔心的。

  我愛這和諧的兩會氛圍。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總理的黃鍾大呂之聲,誠哉斯言。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