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兩會特稿: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時間:2010-02-24 13:25   來源:新華社

  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工作述評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2009年,是共和國歷史上極為關鍵的一年。在國際金融危機拍岸而來的風浪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極為困難的一年裏,全黨全國堅定信心、迎難而上,萬眾一心、共克時艱,在巨大挑戰中巍然屹立,經濟實現總體回升向好,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顯著成就。

  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回眸一年來的發展過程和經驗,人們可以從中得到這樣一個重要啟示: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事關國家的前途命運。選擇什麼樣的發展方式,則事關國家長久持續快速發展。

  春回大地,百業正興。新的一年,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才能使得我國發展品質越來越高、發展空間越來越大、發展道路越走越寬。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豐富和發展,是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將推動中國書寫新的輝煌。

  統籌做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工作,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答卷受到國內外高度評價,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打下紮實基礎

  資料圖片:江西省上猶縣返鄉農民工在該縣工業園區行田電産有限公司上班(11月18日攝)。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江西省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為此,江西省綜合運用各種政策保企業促就業,多渠道搭建就業平臺,免費培訓農民工轉崗轉業和自主創業,至今年10月底,江西省返鄉農民工315萬中已有308.5萬在省內外實現就業創業。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虎年大年初一一早,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泥溝鎮湖洼村村民賀成林家裏賓客盈門,許多在他工廠裏工作的村民前來拜年。

  “今年過年我很高興,因為這一年,我當上了老闆。”賀成林美滋滋地説。去年因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他丟掉了在上海一家鐵釘廠的工作。在國家支援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和家鄉政府5萬元啟動資金支援下,他返鄉創辦鐵釘材料廠,當上了小老闆。

  “過去一年工程越來越多,經濟越來越好,做鐵釘材料就賺到了錢。”賀成林以每噸2700元收來廢鐵絲,加工後每噸能賣到4000元。

  面對嚴峻複雜的經濟形勢,過去一年中央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把擴大內需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基本立足點,在世界經濟預計下降2.2%、發達國家經濟下降3.3%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在所有計劃促進下逆勢而上,實現了8.7%的增長——

  這不但鼓舞了人心、惠及了民生、穩定了社會,而且成為世界經濟強勁的“發動機”。

  “在中國有一個説法叫‘保八’。一年前,許多人認為,在2009年達到這一數字是幻想。可是中國做到了,而且今年它仍然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也刺激了其他所有國家的經濟。”美國《時代》週刊雜誌如是評論。

  “今年農民工是開開心心回家過節,好多地方都缺工人。回想一年前,上千萬農民工丟掉了工作,那是怎樣的狀況。這麼大的轉折在一年之內發生,真是來之不易!”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深有感觸。

  他用三個“來之不易”概括一年來的變化:一是在短時間內遏制住經濟下行,率先在全球企穩回升;二是上千萬被迫返鄉的農民工,絕大多數又回到了工作崗位;三是物價保持了穩定,既沒有出現通縮也沒有出現通脹。

  6.2%、7.9%、9.1%、10.7%——

  2009年中國經濟增速逐季快速回升,與2008年特別是這一年的下半年快速下滑的經濟增速相比,形成一個鮮明“V”形反轉。

  仔細分析2009年全年8.7%的經濟增速構成,人們會發現,在出口拖累了3.9個百分點的情況下,投資貢獻了8個百分點,消費貢獻了4.6個百分點。

  這充分表明,“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通過擴大內需支撐經濟,中國經濟較快發展的過程沒有因受外部衝擊而中斷,中國經濟抵禦各種衝擊的能力達到新水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

  大年三十,西南山區第一條鐵路客運專運線貴廣鐵路貴州龍裏縣的平寨隧道工地上,40多名工人一早冒著凜冽寒風,扛著工具走進隧道鑽探現場。這條7000多米的隧道已掘進1400米,為了早日竣工,春節期間大家沒有休息。

  作為4萬億元投資計劃的重要發力點,去年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産投資7000億元,超過“九五”和“十五”總和。鐵道部測算,當年鐵路投資帶動消費鋼材2000萬噸、水泥1.2億噸,並提供600萬個就業崗位。

  “我家2009年的一件大事,就是21英寸的老電視換成了42英寸的液晶電視。多虧了國家的‘以舊換新’政策!”34歲的南京市民于斌説。他把用了十多年的平面直角電視折價400多元,買了一台總價8000多元的液晶電視。

圖表:截至2009年12月15日已銷售家電下鄉産品3430萬件新華社發

  “實施包括家電下鄉在內的一系列刺激消費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已日益顯現,這為經濟發展增強了後勁。”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指出。

  臨近春節,廣西防城港碼頭上工人緊張忙碌。倉庫中碼放著即將出口的化肥、鋼軌、煤炭,而從巴西、澳大利亞等進口的鐵礦砂在庫場中堆成小山,機械傳送帶正把來自南美的大豆源源不斷地輸入儲罐……

  “現在泊位很緊張的,很多外籍貨船入港已排到了2月底。”在港口從事貨運代理的張先生説。

  成績來之不易,未來令人神往。“正是有了過去一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我們才有下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紮實基礎和廣闊空間。”姚景源説。

  資料圖表:我國2009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7.7%,全年“保八”有把握。新華社發

  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扎紮實實落到實處

  經濟回升向好之際,中國襪業龍頭企業──浪莎襪業卻在遭遇“招工難”的困擾。

  “對於生産100雙襪子才能賺到1美元利潤的低端製造業來説,工人創造的附加值本來就很小,企業哪還有加工資的空間?”董事長翁榮弟無奈地説。

  尚未根本走出金融危機衝擊的中國製造業,不僅要承受國際市場不穩定、國外不斷反傾銷等壓力,眼下又不得不面對人力等要素價格上漲、低成本競爭優勢開始喪失的煎熬。

  “創新不足,缺少自主品牌。企業必須逐步改變以低價取勝的發展模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副部長趙晉平表示。國際金融危機是傳統發展之“危”,也是科學發展之“機”。一些企業遇到的困擾,反映了中國經濟增長存在的“短板”——

  需求結構上,長期依賴投資和出口,消費需求不足;産業結構上,主要依賴第二産業,第三産業發展滯後;要素結構上,長期依賴物質資源的高消耗、高投入,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最直接體現在進出口上。為了彌補外需的不足,國家採取擴大內需的一系列措施。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字,2009年對GDP的貢獻率出口為-44.8%,投資為92.3%,最終消費為52.5%。

  “在構成我國總需求的‘三駕馬車’中,‘短板’是居民消費需求。2009年凈出口降低,消費需求的比重增加甚微,當前旺盛的總需求是靠投資支撐起來的。這當然是一種不正常、也不可持續的狀況。”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分析説。

  從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中,人們感受到,中國經濟回升基礎並不穩固,內在的潛力仍需深度挖掘。

  天津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盧衛説,天津作為一個老加工工業城市,曾經名揚一時的飛鴿牌自行車、海鷗牌手錶、牡丹牌縫紉機並稱為“三大件”,深深烙在國人記憶中。但傳統産業比重過大,缺少大項目支撐,整體競爭力不強,傳統發展方式難以擔當新歷史使命的重任。

  回顧過去發展歷程,我國在取得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代價。全球氣候變暖、資源環境約束的雙重壓力,決定了中國必須改變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來支援經濟增長的模式。

圖表:2009年一季度我國單位GDP能耗降低2.89% 新華社發

  “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單位GDP能耗降低指標。哥本哈根會議前夕,我國又提出了202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

  這一目標,讓世界矚目,也讓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勢在必行。

  “國際金融危機壓力之下,我國原有經濟發展方式的不適應性更加凸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日益成為保證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

  危機之中蘊含著戰略機遇,調整孕育著新一輪經濟繁榮。放眼全球,金融危機激發了國際社會對現有世界經濟秩序的反思,一場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增長模式調整正在悄然進行,世界各國都在搶佔新的發展制高點。中國不甘落後。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十二五’時期很可能是重要的轉折期。如果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沒有實質性推進,中國將會面臨突出的發展不可持續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説。

  突出戰略重點,明確努力方向,真正做到在“加快”上下工夫、在“轉變”上動真格、在“發展”上見實效

  今年初陸續召開的各地兩會喜訊不斷——

  內蒙古對階段性禁牧區牧民每人每年補貼3000元,連續補貼5年;寧夏加快中小戶型普通商品房、限價商品房、公共租賃房建設,解決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山西啟動焦化、冶金、化工、建材等傳統行業的調整和重組方案……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各地紛紛出臺新政策、新措施,通過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加快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擴內需、惠民生、調結構、促發展,努力做好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篇大文章。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整經濟結構是戰略重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託,優化産業結構,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

  從中央決策不難看出,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是首要任務,城鎮化、産業結構調整是重要內容。

  “今後應著力推進以消費需求拓展和升級為重點的擴大內需戰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要在現有收入水準上,通過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把被抑制的消費需求釋放出來;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把原來不敢花的錢花出來。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國家正積極研究促進農民工在城鎮落戶的政策措施,推動有條件的城市允許有穩定職業和收入的農民工及其子女轉為城鎮戶口,並納入城鎮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

  “必須重視發展具有市場需求前景、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在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領域突破核心和關鍵技術,使中國經濟儘快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説。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自主創新是核心和關鍵。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傳統的火力發電機組市場需求有所下降,但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接到的鉅額訂單卻有增無減。據公司部經理張志英説,這是由於東汽“多電並舉”戰略開始發揮作用。通過産業結構調整,近年來東汽逐步走上了從“火電獨大”到氣電、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多電並舉”的新能源發展道路,而在這一過程中自主創新是關鍵。

  實踐證明,不僅産業結構優化升級要靠自主創新,提高傳統産業科技含量要靠自主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要靠自主創新,培育自主品牌、增強出口産品競爭力更要靠自主創新。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生態文明建設是重要抓手。

  “無論從歷史教訓還是現實需要看,我們都必須擺脫和拋棄黑色發展之路,尋求綠色發展之路。”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認為,推進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當務之急。

  節能減排、防治污染、生態建設等與經濟發展並行的發展方向已經明確,相關部門已積極著手為下一步生態文明建設謀劃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組織編制節能環保産業發展規劃;銀監會要求銀行業對符合節能減排和環保要求的企業、項目按照“綠色信貸”原則加大支援力度;工業和資訊化部表示,將重點推進投資項目節能評估、重點行業節能減排指導意見、行業能效對標達標、企業節能管理和目標責任評價考核等工作……

  在日前召開的第40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美國國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認為,中國已經制定了綠色經濟長期發展戰略,並將成為這一領域的“龐然大物”。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改善民生是重要著力點。

  新年伊始,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使城鄉居民收入增幅與每人平均生産總值增幅基本同步。

  改善民生是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只有當百姓收入提高了,就業、社會保障等問題解決了,中國經濟才能走上內需驅動的良性軌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真正落在了實處。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改善收入分配結構,改善民生,這樣才能改變中國經濟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過分偏重第二産業的發展格局。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點在八個方面,即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自主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文化産業、加快推進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這‘八個加快’是一個完整的政策體系,每一項都有非常豐富的政策內涵。落實好‘八個加快’,關鍵是要在‘加快’上下工夫、在‘轉變’上動真格、在‘發展’上見實效。”中央黨校科研部副教授洪向華認為。

  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和推進創新,破解發展深層次矛盾問題,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改革的新突破

  從科技領域到教育領域,從文化領域到國民收入分配領域,從社會保障領域到醫藥衛生領域……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

  2009年12月1日,合肥市廬陽區亳州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在給一名小患者看病。從12月開始,安徽在全省32個縣(市、區)實施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以徹底取消“以藥補醫”,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此次改革試點的範圍包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及其一體化管理的行政村衛生室。新華社記者劉軍喜 攝

  “只有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掃清阻礙科學發展的體制障礙,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改革的新突破,才能推動中國經濟真正實現可持續的發展。”中共中央黨校副研究員鄭權表示。

  “沒想到我都領‘工資’了!每個月197塊,到時候就撥到這卡裏。有了政府給的養老錢我心裏就穩當多了。”春節前夕,63歲的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朱日和鎮紅花村村民李秀林拿著一張銀行卡高興地説。

  新型農村牧區養老保險從2009年啟動以來,蘇尼特右旗2000多名年滿60周歲的農牧區居民,每人平均每月可領取174元的養老金。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009年在全國10%的地區先期開展,到2020年前將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全覆蓋……

  自2009年4月份起,全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擴大醫保覆蓋範圍提高報銷比例、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免費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開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等各項工作穩步推進,“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美好設想正逐步變為現實。

  2010年新年伊始,一些地方又傳出上調最低工資的喜訊。江蘇省從2月1日把全省範圍內最低工資上調12%以上。北京、重慶、廣東、上海等也紛紛表示已具備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的條件。

  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認為,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對於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能夠改善民生,促進內需,拉動地區經濟發展。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近期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改革分配製度、逐步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的政策取向鮮明。國家將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時加大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深化壟斷行業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無異於一場長期艱巨的變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説,一段時期內,我國積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宏觀領域到微觀領域,都取得了可喜進步。然而這些成效都還是初步的,距離科學發展還有很大差距,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仍然相當滯後。

  臨近春節,山東省濰坊市向社會正式公佈政府機構改革方案,踏上“大部制”改革道路。到今年2月底前,市政府工作部門將被整合成36個部門,其中4個為新組建,合併組建、更名調整設置12個。

  “打造服務型政府,有助於更好地刺激市場投資活力,形成良好經濟發展環境。”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從中長期來看,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就是推進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線的政府轉型。

  百年不遇的極度嚴寒天氣和一些地方發生的罕見暴雪災害,使得我國面臨的煤電油運緊張狀況更趨嚴重。近年來,“電荒”、“油荒”甚至是“氣荒”在我國頻頻出現的背後,日益凸顯傳統發展方式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這也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必須攻克的難題之一。

  不久前,國家能源委的成立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這是對我國目前的能源體制的一次深化,有利於加強能源戰略決策和統籌協調。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京文説,當前應抓緊時機理順資源價格,改革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加快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和電價形成機制改革,進一步理順煤形成機制,完善天然氣等資源性産品價格形成機制。

  目前,我國漸進式改革已步入深水區——資源價格、收入分配、壟斷行業、行政管理體制、城鄉管理體制、社會保障體系等改革,無不關係到每個人切身利益,牽一髮而動全身。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所以困難,在於受到發展觀念、社會發展階段以及體制機制的制約。”全國人大代表、東北財經大學校長艾洪德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在於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創新。

  神州大地前程壯美,科學發展生機無限。

  2010年既是“十一五”發展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為啟動“十二五”規劃做準備的關鍵一年。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國現代化航船必將乘勝前進,以新的強大動力駛向充滿希望的未來。(記者秦傑、李亞傑、車玉明、劉錚、周英峰、張曉松、韓潔)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