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盼中前行——略説ECFA

時間:2010-03-12 13:29   來源:新華網

  臺農出身的李瑞河是天福集團總裁,1993年到大陸投資,他的“天福茗茶”如今已是一塊響噹噹的招牌,逾千家連鎖店有著不菲的銷售額,而這僅佔了大陸市場份額的3%。

  “大陸的市場大得驚人。”年逾古稀的他不禁感慨道。“13億人口平均每人每年只要喝5杯茶,就能消化掉臺灣全年的茶産量。”

  今年春節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來到福建省漳州市,看望在這裡創業發展的臺商,李瑞河就是其中一位。胡錦濤對在場的臺商説:現在兩岸正在商談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這是一件促進兩岸經濟合作、實現互利雙贏的好事。

  商簽ECFA,是當前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重點工作,將有助於實現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經濟往來便利化、經貿交往機制化。

  2009年12月,海協會和海基會領導人在臺中舉行兩會恢復協商以來的第四次會談,就商簽ECFA原則性交換意見,同意將此列為第五次兩會協商重點推動的議題。2010年1月26日,ECFA首次兩會專家工作商談在北京舉行。雙方同意,協議的基本內容涵蓋兩岸間主要的經濟活動,包括貨物貿易及服務貿易的市場開放、原産地規則、早期收穫計劃、貿易救濟、爭端解決、投資和經濟合作等。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認為,簽署ECFA,一方面有利於推動兩岸經濟結構調整和合理佈局,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另一方面,將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經濟基礎。

  在臺灣島內,當局推動ECFA的態度積極,工商界更是心情緊迫。

  張冠華分析説,之所以如此,一是2010年1月1日大陸和東盟的“10+1”自由貿易區開始實施,“10+3”東亞自貿區也在推進之中,一旦臺灣出口的兩個最大競爭對手日本與韓國被納入到與東盟的區域經濟合作之中,將對臺灣主要的出口産業造成很大衝擊,因此臺灣業界疾呼“今年是生死存亡的一年”。二是臺灣經濟發展困難,失業率居高不下,當局迫切希望搭乘大陸的經濟“快車”,實現臺灣經濟的更好發展。

  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説,臺灣島內也有一些反對簽署ECFA的聲音。民進黨借機炒作“主權”議題,有些業者擔心衝擊到臺灣的農業等弱勢産業。

  胡錦濤總書記春節前在漳州對臺商説:“在商談過程中,我們會充分考慮臺灣同胞特別是臺灣農民兄弟的利益,把這件好事辦好。”

  溫家寶總理2月27日線上訪談時表示,大陸將充分照顧臺灣中小企業和廣大基層民眾的利益,特別是廣大農民的利益。在這些方面,大陸可以做到讓利。

  李瑞河説,臺灣農業界人士對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有一些疑慮,但ECFA對臺灣利大於弊,“臺灣業者不能再有鎖島心理。”

  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是大陸第一家進入臺灣投資的企業。集團總裁、全國人大代表王晶説,兩岸的經濟互補非常有必要。“臺灣的優勢在於成熟的工業化經驗,可以幫助大陸企業在國際化和市場化方面少走彎路,同時臺灣産業也可以借助大陸拓展自身市場空間,降低生産成本。”

  王晶説,目前兩岸經貿總量雖然很大,但主要是臺灣對大陸的投資和商品出口,大陸部分商品進入臺灣受到限制,大陸企業赴臺投資也受限制。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