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政協委員講述提案背後的故事

時間:2010-03-12 10:05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今年全國政協共收到委員提案5430件,提案內容豐富,涵蓋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提案組辦公室負責人如是説。

  這些提案是如何形成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帶此問題,《經濟參考報》記者11日採訪了三位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委員——王顯政、孫丹萍和柳萍。

  王顯政:一則“小新聞”引發的“大思考”

  在今年政協的眾多提案中,有一份《關於“十二五”煤炭工業改革發展的建議》頗為引人矚目,這就是作為全國政協常委的王顯政提交的。

  據王顯政介紹,從早年雲南煤炭廳廳長到煤炭工業部副部長再到山西省分管煤炭的副省長,從國家安監局局長、安監總局副局長再到如今的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自己“與煤炭打了一輩子交道”,對有關煤炭的消息十分敏感。在參加兩會前夕,海關總署公佈的一個數據讓他揪心:1月份我國煤炭進口再創新高,達到1607.8萬噸,同比增長438.3%。

  “我國去年的煤炭凈進口量超過1億噸,成為煤炭純進口國,今年進口量再增,這讓我這個‘老煤炭’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按照當前這种經濟增長方式,以煤炭為主的中國能源能否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王顯政説,“由此而言,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轉變,而且要加快轉變。”

  那一天,他幾乎一夜未眠,站在國家能源安全的角度,醞釀這份“十二五”煤炭工業如何發展的提案,提出“加強煤炭需求側管理,控制高耗能産業發展,推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孫丹萍:由兩個電源介面想到一個産業

  來自廣東省電力開發公司的孫丹萍委員,今年遞交了多份提案,其中《關於加快電動汽車産業規範發展的建議》被確定為會上重點發言之一。

  “這份提案是我在參加一次研討會時,受到一個園區裏的兩套電源介面的觸動寫出來的。”孫丹萍介紹説,那是在去年11月份,她到深圳參加一個由國家部門組織的新能源投資研討會。為展示中國的低碳發展決心,深圳市政府決定在全市大力推廣電動汽車,並把“大運中心”作為展示深圳低碳發展的窗口。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