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天涯海角同步關注

時間:2009-03-10 1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連日來,海外華僑華人十分關注“兩會”,各類華文媒體進行了大量深入的報道,所有內容都緊隨、跟進會議的進程,呈現出與國內同步化、零距離的關注趨勢。在海外一些僑團會所和中餐館的電視螢幕前,經常圍滿觀看“兩會”重要新聞的人群。相關話題不僅是唐人街的街談巷議,也成為散居各社區的華人家庭討論的一大興趣題目。

  僑胞怎樣看“兩會”?本報編輯部收到多位僑胞發來的文章,記者又通過電話訪談、電子郵件、傳真等形式,約請僑胞發表高見。他們的話題涉及國家政治生活、金融危機、僑務和僑社建設等方方面面,有議論、有評價、有感嘆、有建議,參與熱情很高。

  僑心與“兩會”越來越緊密

  僑胞們最關心和期待的是,中國能很好地發揮現有的國力,渡過金融危機。海外僑學界普遍認為,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以民生為主線,圍繞民生話發展,定目標,定措施,報告順民意,得民心。

  居住在聖地亞哥的旅美作家宗鷹先生説,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國從中央領導到地方幹部,從人民代表到政協委員,頭頂多大壓力,肩挑多重擔子,可以想像和理解。金融海嘯從美國而起,先失信譽再失信心,又反過來由喪失信心而更喪失信譽,當局多次救市未見正面效應,華爾街的信用信譽泡沫化了。相形之下,中國重信譽,守信誠,內強信心,並向外界傳遞了堅定的信心。

  有僑胞注意到,溫總理在報告中提及信心、誠信、堅信、守信、互信等“信”字的就有約14處,高頻使用的“信”字,凸顯中國政府破解危機的姿態和思路。放眼外界,很少有國家能信心十足地把經濟增長目標定為8%,支撐中國迎難而上的,正是可貴的“中國信心”。“僑”即是“橋”,海外華僑華人一頭連中國,一手牽世界,中國所有經濟計劃指出的方向,也可作為華僑華人應對危機和調整自身發展方向的參照。

  美國林則徐基金會主席、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執行主席黃克鏘向本報傳來對“兩會”的建言,洋洋數千字,話題集中在反腐敗鬥爭。他對海外華僑華人比較關心的貪官遠遁海外問題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説,中國政府近幾年反腐敗年年加大力度,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反腐敗鬥爭有其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在海外就不時聽到有貪官逃到國外的新聞,有人利用中國與他國尚未建立或完善引渡條約的空子而逍遙法外。

  黃先生認為,對違法腐敗現象的産生,應多方查原因,先徹底了解腐敗分子的狡猾和奸詐的手段,紀律調查就是極為重要的一環。要多管齊下,不斷完善黨內監督、法律監督、行政監督、民主黨派監督、輿論監督等,推進包括幹部選拔制度、民主監督制度、罷免制度、集體領導制度和群眾監督制度在內的幹部監督制度的創新。

  “兩會”焦點,切脈很準

  在目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中,“兩會”卓有成效地召開,引起世界各地的矚目,華人社會更是格外關注。紐西蘭新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王治平先生正在出差的旅途上,無論在哪,一有機會就觀看、查看有關報道。他告訴記者,我注意到,代表委員們關注的問題和議案提案,相當集中於民生民意,會內會外熱議的,都是百姓的切身利益、生活和祖國的前途。

  王治平説,去年發生奶粉事件,讓僑胞格外牽掛國內的人們,很多朋友委託我們從海外郵寄奶粉,哪怕是高昂的價格、漫長的旅途也在所不惜,最後國內的奶粉問題解決了,還有其他的食品呢?僑胞們在外還是牽腸挂肚。最近欣聞國家頒布了《食品安全法》,我覺得民以食為天的頭等大事可以找到法律的保護了,大家感到非常欣慰。還有,我從報道中看到,大學生就業問題引起代表委員的關切,他們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對此,我認為今年“兩會”對焦點問題切脈很準,期待能找到良好的解決方法,那麼今後中國的人才就不會無謂地流失了。

  服務好保護好海外僑胞

  菲律賓中國商會董事局主席許克宜先生希望通過本報反映僑社心聲。在僑言僑,他認為中國政府這些年越來越重視發揮海外僑胞的作用。同時,“僑”的作用還有提高的空間,關鍵是要進一步提升“僑”在各方面的積極性。為此,政府特別是涉外涉僑部門,應繼續做好服務和保護海外僑胞的工作。護僑助僑,過去如此,在我們國家邁向強盛、被重視時,更要如此。

  許克宜先生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加強對海外僑民的保護。僑胞在外生存發展十分不易,經常在旅居國遇到各種不公的待遇或被歧視。維護海外僑民的正當權益,是中國駐各國使領館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們不僅對已經出現的危及、損害僑民的事件要深入現場、及時處理、幫助解決問題,平時對影響僑胞生存發展的難題與熱點,如僑民身份證問題、提供領事保護等,也主動及時地排憂解難,提供良好的服務。第二,隨著中國僑民在各國的投資趨廣,可能引發的矛盾和利益衝突也會增多,侵權事件時有發生。建議國家相關部門繼續加大力度,保護海外僑民的投資權益,使相關事件更及時地得到處理,這是廣大海外僑商十分期待的。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