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如何啃下公立醫院這塊“硬骨頭”?

時間:2010-03-11 08:55   來源:新華網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加快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此前,全國16個城市已經被確定為公立醫院改革的試驗田。公立醫院改革難在哪?出路何在?兩會上,代表委員就此進行了“會診”。

  不能再搞“GDP式”評價方式

  “公立醫院為什麼偏離公益軌道,根子是定位模糊。”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葛均波説,“每到年底,許多公立醫院就颳起攀比風,院長們的‘政績’就是誰賺的錢多。公立醫院如果繼續攀比利潤,搞‘GDP式’的評價方法,就會産生亂象、怪象。”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衛生廳副廳長王正榮表示,公立醫院名義上是政府辦的公益事業,但目前政府投入只佔醫院運營成本的10%左右。“多數公立醫院徒有‘公立’之名,實際是遵循市場法則運作,將創收指標層層分解到每個科室、每個醫生,醫務人員的收入與營業額掛鉤,這必然導致看病難、看病貴。”

  “國家已明確醫改方向,目標就是讓人人享受基本醫療服務。”全國人大代表、著名血液病專家陳賽娟説,“只有堅持公益性才可能出現一系列‘回歸’,否則國家再多的投入也起不了應有作用。”

  “管辦分離、醫藥分開”亟待建立

  “組織部門管幹部,人事部門管人,財政部門管錢,衛生部門管事,還有藥監、物價等部門各管一攤……甚至個別地市的衛生局長兼任醫院院長。”山東濰坊醫學院眼科研究所所長康鳳英代表説。

  行政式管理的存在,使得一些公立醫院的資産管理、發展規劃、重大決策等責任不清,成百上千萬元的投入院長一個人就可以拍板。康鳳英等代表建議,公立醫院應儘快實行“管辦分離”。

  我國將推行藥品“零差率”作為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重要內容,此舉將對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産生深遠影響。代表委員們指出,切斷醫務人員和藥品收入之間的聯繫有望遏制趨利性,降低群眾用藥開支。

  全國人大代表夏績恩指出,“醫藥分開”涉及眾多複雜問題,比如病人在外自行購買的針劑能否在院內輸液,一旦出現問題責任如何認定?藥事服務費何時收取,按什麼標準收取?老百姓能否認同等?這都需要配套政策進行規範。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