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談“三農”: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時間:2010-03-10 09:04   來源:新華網

  “三農”是發展之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表示,要毫不鬆懈地抓好“三農”工作,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強化農業農村發展基礎。

  在中央出臺的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農業和農民已連續6年增産增收,“三農”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在新形勢下,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對比往年,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農惠農政策的覆蓋範圍更廣、支援力度更大、出臺節奏更好、扶持重點更突出。作為來自農業戰線的人大代表,我倍感振奮,對今年的工作很有信心。”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隋鳳富説。

  “報告提出進一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每斤分別提高3分、5分和1毛錢,小麥每斤提高3分錢。這麼細的政策措施,讓廣大農民吃上了‘定心丸’,有助於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全國人大代表、湖北潛江市委書記朱漢橋説,基層幹部和廣大農民看到了國家穩定糧食生産的信心和決心。

  雖然連續6年增産增收,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一些地區的農民收入仍然偏低,強農惠農不能鬆懈。

  來自浙江的俞學文代表説,農業底子薄弱、歷史欠賬多,我國投向“三農”的資金還遠遠不夠。“農業企業屬於傳統企業,和其他中小企業相比,在發展中會遇到更大的困難。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對農業企業的支援,每年都追加鉅額資金進行扶持,值得我們借鑒。”他説。

  “應考慮制定農業投入法,建立健全扶持的標準體系,同時出臺監督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對農業企業特別是農業中小企業扶持難的問題。”俞學文代表建議。

  “糧食豐收了,但糧食安全這根弦不能松。現在相當一部分農田仍然是‘靠天吃飯’,一些地方農民收入仍不穩定。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加大科技投入、加強農民培訓、完善農村各種保障機制等。”來自江蘇東臺市富安鎮的盧克松代表説。

  齊齊哈爾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譚志娟代表説,雖然這幾年加大了投入,但目前國家對基層農技推廣事業的補貼面還較小,且存在“充一饑不能解百飽”的現象。現在,全國大部分鄉鎮機構沒有配備專門的電腦、列印機、傳真機和培訓設備,基層農技人員下鄉指導農民主要靠“一張嘴、兩條腿”的傳統服務方式。

  來自湖北省監利縣新溝鎮交通村八組的朱建華代表説,農民擔心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上漲,“吃掉”國家補貼,怕豐收了不賺錢。政府部門應考慮在農資、農産品方面建立一個長效的保障機制。

  夏濤委員認為,不僅要向農村“輸血”,還要幫助農村“造血”。當前已經進入“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階段,國家應當繼續加大投入,對農村實施教育、社保、衛生等方面的“所有”財政扶持政策,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産業化,讓農民不僅能安居,還能樂業。(記者齊中熙、王敏、程士華、金小茜、單純剛參與采寫)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