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新華網兩會特稿:解讀中國信心

  時間:2009-03-03 08:0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 題:解讀中國信心

  記者 趙 承、張旭東、周英峰、安 蓓

  走過不平凡的2008年,中國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面臨著由於外部環境急劇變化所帶來的似曾相識的挑戰。

  10年前,在亞洲金融危機肆虐之際,中國沉穩應對,成為亞洲經濟的“穩定器”。10年後,百年一遇國際金融危機波及全球,世界經濟形勢複雜嚴峻,中國經濟再度面臨嚴峻考驗。

  面對尚未見底的危機,中國全力把握髮展機遇、充分運用有利條件,以堅定的信心,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中國信心——來自中央的堅強領導、果斷決策,來自正在實施的出手快、出拳重的宏觀調控舉措

  面對危機,如何應對?日本《日刊工業新聞》今年1月刊文認為,“在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援之下,中國在帶領世界經濟復蘇的問題上被寄予厚望”。

  幾天前,中國向歐洲四國派出了一個龐大的高級別貿易和投資促進團,開展技術和産品等領域的採購,並就日後的貿易和投資合作展開了廣泛的接洽,涉及金額超過100億美元。特殊時期,與一些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不同,中國的舉動格外搶眼,引發海外熱評。

  “中國發出了積極信號,這説明中國是危機關頭可信賴的夥伴。”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中國部主席約根賀利氏説。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姿態和作為向世界傳遞出戰勝挑戰的堅定信心和可靠力量。

  “應對危機的成效,取決於政策響應的速度和品質。中央政府決策果斷,行動迅速,贏得了時間,爭取了主動。”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説,“雖然在世界範圍內我國受影響相對較小,但反應最為迅速,最為主動。”

  2008年,針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急劇變化,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及時將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從年初的“雙防”調整為年中的“一保一控”。針對下半年日漸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暫免利息稅”“減免股票交易印花稅”“下調利率”等多種財政、貨幣政策舉措接連出臺。11月初,中央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當寬鬆的貨幣政策,出臺了兩年投資4萬億元的“所有計劃”。

  既注重擴大內需,又注重調整和振興産業、大力推進技術改造;既保持金融穩健支援經濟發展,又格外注重強化民生保障,週密部署的所有刺激經濟舉措可謂“標本兼治,遠近結合”。

  正因為如此,雖然遭受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但中國經濟在2008年依然保持了9%的增速,經濟總量邁上30萬億元的新臺階。

  展望2009年,經濟學家、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厲以寧做出這樣的判斷,在政府強有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的政策之下,中國經濟有可能在全球實現率先恢復。他説:“雖然對出口不寄予太大希望,但如果投資、消費都得到啟動的話,今年中國經濟保持8%左右的增速還是有可能的。”

  “對於中國經濟,2009年也將是困難的一年。但從二季度開始,將會看到中國經濟有所恢復。”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杜大偉進一步預測説。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但無論是國內嚴重的自然災害,還是國際市場動蕩,都沒有動搖中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影響經濟發展的大勢。這正得益於中央的正確領導,得益於中央行之有效的調控手段和駕馭複雜局面不斷積累的經驗。

  中國信心——來自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勇氣,來自企業蘊含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與歐美國家聖誕購物季蕭條迥異的是,中國牛年春節消費火爆異常。商務部統計,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全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00億元,同比增長13.8%。

  家住北京年近60歲的劉志女士告訴記者:“我覺得咱們國家的經濟不會出大事兒。市場上啥都有,不論是買東西的人還是賣東西的人熱情都不見減少;存在銀行的錢也很放心。”

  劉女士從一家國企退休後,被一家廣告公司聘為會計。國家連續三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不僅劉女士受惠,就連她八十多歲老母親的退休工資也漲到了1100多元,今年還要繼續調整。“政府這些政策,讓我們很安心,即使有暫時困難,我們也不怕。”她説。

  金融危機的衝擊,使得就業形勢異常嚴峻。“一開始,我覺得自己有點‘背’。考大學那年人數是歷史上最多的,畢業又碰上‘金融危機’。”江蘇大學土木係應屆畢業生李金虎説。但他很快為自己找到了出路:“我決定去基層。其實去基層挺鍛鍊人,有了基層工作經驗,今後的路會走得更踏實。”

  山西省太原市一家國企負責離退休和下崗人員及信訪工作的安先生,對老百姓的信心感受頗深。“國家這些年對困難群體更加關心,下崗職工加入醫保,再就業工作有了新進展。國家出臺的家電下鄉、經濟適用房這些政策大家都很歡迎。老百姓相信政府能夠帶領大家共克時艱,有困難大傢夥來一起抗!”

  信心就是力量。“汶川大地震後,全國人民上下一心舉國動員,奪取了抗震救災的重大勝利。面對當前的挑戰,我們齊心協力,也一定能克服困難,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四川省成都大學副校長張其佐説。

  政府出臺的所有方案中,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思路明晰,特別是借“危”中之“機”啟動新一輪醫改,以及將要啟動的教育改革,意圖十分明顯。

  “這都是惠及每個人頭和每個家庭的,對於擴大內需,提振百姓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胡鞍鋼説,“面對這場挑戰,全社會已迅速形成共識,千方百計地從危機中尋找新機會、新機遇。”

  企業家的信心對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至關重要。毋庸置疑,不少企業特別是沿海出口企業在危機中遭受重創,一批企業甚至倒閉破産。但一些管理體系完善、科技含量高、狠向內部挖潛的企業,卻迎難而上,“危”中尋“機”。

  河南洛陽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重型裝備製造業龍頭企業,被頻頻到訪的國內外投資客戶譽為“全球罕見的春風暖意”。步入2009年,中信重工又實現首月開門紅,當月實現産值6億元,新增訂貨突破10億元,目前累計在手訂單已超過210億元。“今年是我們歷年來起頭最好的。”全國人大代表、中信重工總經理任沁新説,他們“公司在市場變化之前就實現了發展模式的轉變、發展理念的更新”。還要把這場危機,變成公司實施轉型、積蓄能量的契機。

  眾多經驗表明,那些能適應發展形勢及時作出調整的企業,往往能夠變壓力為動力,最早擺脫危機困擾。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緊急行動起來。

  浙江省從事服裝生意的龔祖勉,2005年在北京大興區舊宮鎮創辦了他的企業——威尼卡國際服飾有限公司,目前職工36人,從事的民間出口服飾貿易業務近幾年來發展不錯。但這場危機來襲,壓力驟增。“今年主要是保生存、練內功,求變開源,利用國家擴內需的機會,尋求多元化經營。”龔祖勉説。

  像龔祖勉這種小企業,在北京舊宮鎮有上百家。據他介紹,這些企業雖然困難但還沒有出現倒閉的情況。“我們這些小企業,在市場中摸爬滾打了好多年,市場情況熟、人脈足,企業機制靈活,國家政策也很寬鬆,能有效利用國內外各種資源。雖然大家現在日子不好過,但都相信能生存下去。”

  “中國的老百姓和企業經過30年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洗禮,在實踐中提高了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是中國經濟可能率先復蘇的力量源泉。” 胡鞍鋼説。

  
  中國信心——來自廣闊的內需市場,來自基本面和長期向好趨勢沒有改變的堅實基礎

  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以外向型為特色的外商投資企業難以倖免,中國一些地方出現了外商撤資的情況。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外資企業正擴大在中國的投資。步入2009年,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設備製造商丹麥維斯塔斯公司就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在中國開設兩家分廠的事宜。

  2月25日,維斯塔斯風力系統集團中國區總裁安信誠在北京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中國目前啟動的大規模基礎設施以及對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推動,都讓我們看好中國市場。公司在中國僱員人數也要在目前2000多人的基礎上再增加1200人。今年第三季度,在中國的有形資産投資將達到25億元,是公司在丹麥本土外投資最多的國家。”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鄧先宏2月18日表示,有些撤資是境外母公司出現了經營困難,抽身回國自保,並不是説對中國市場喪失了信心。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市場對外資仍然有長期的吸引力。

  外匯儲備達1.95萬億美元,居民儲蓄超20萬億元,兩項位居世界第一的數字同樣是信心的來源。

  “目前,居民儲蓄率較高,居民資産負債表健康;企業資産負債率良好;政府財政赤字率和債務率都在低位;金融企業負債率也處於歷史最好水準。”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以“四張資産負債表”為“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作了有力的佐證。

  雖然世界經濟形勢嚴峻複雜,中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和優勢條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趨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是中國經濟前景長期向好的重要內在因素。

  “中國過去30年奠定的良好基礎並未因金融危機的爆發而有所改變;經濟起飛趨勢並未逆轉;中國人力資源豐富、基礎設施雄厚以及高儲蓄率等長期發展的優勢沒有消減;此外,市場化及貿易自由化的趨勢還會加快發展。這都是海內外企業家信心的來源。”近期先後到歐美等國家調研的胡鞍鋼經實地對比後這樣説。

  “中國的內需市場廣闊,東西部地區跨度大,縱深強,應對危機的迴旋餘地也大。可以説,我們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正是這些優勢,使得一些跨國企業更加看重在中國的發展。擁有125年曆史的美資私營企業派賽菲特,去年10月在金融危機肆虐之時決定在中國的註冊資本追加至501萬美元,投資總額亦增至960萬美元。派賽菲特公司亞太區副總裁鐘安娜説:“危機來臨之時,在中國的發展壯大對企業的發展變得更為關鍵。我們今年將開展中國零售業市場的‘試水’,時機成熟時進軍床上用品零售業。”

  維斯塔斯、派賽菲特公司僅是諸多來華外資企業新增投資的縮影。據最新統計,僅在北京,今年以來新開業的大型外資零售企業已有2家,營業面積都在3000平方米以上。年內,還將有美國沃爾瑪、法國家樂福、英國特易購等10多家大型外資零售商場開業,新增營業面積將達數萬平方米,並創造上萬個就業機會。

  中國信心——來自重大危機背後蘊藏的重大機遇,中國經濟發展向好趨勢不會因這場危機而發生逆轉

  2月12日,中國鋁業公司宣佈將通過建立合資公司和認購可轉換債券向力拓集團投資195億美元,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最大的一筆海外投資。

  “國際資源、資産價格的大幅下降,對於中國企業特別是有優勢的大型企業來説,是調整國際戰略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表示。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企業經營壓力加大,就業形勢非常嚴峻。但從一個較長歷史過程來看,危機也産生了一些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有利的機會。

  厲以寧認為,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兩大挑戰:一是經濟增長下滑,二是失業人口增加。同時,兩大挑戰也伴生著兩大機遇:一是産業升級、經濟轉型的機遇,二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機遇。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中,中國出臺的一系列刺激和調整政策,注意把“保增長”與“調結構”緊密結合起來。資源價格、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步伐加快,重大科技專項攻關提速,都為未來經濟發展培育著新的動力。

  研究發現,2/3的技術創新發生在經濟低潮的時候。歷史經驗也表明,經濟相對低潮期也是為未來儲備人力資本的大好時機。二戰後美國經濟的持續繁榮,就得益於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對培訓和教育的高度重視。

  “通過國家的政策,通過産業升級、自主創新,加上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中國企業不但能夠保住現有的市場,而且還有可能在未來佔據更大的市場。”厲以寧説。

  對中國不同的地區,金融危機的衝擊表現為不同影響,因而應對方式也要有所不同。胡鞍鋼分析説,這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沿海地區的外向型經濟體,衝擊強、影響大,此時是這些地區推動發展模式轉型的好時機,屬於“逆勢而上”;二是中西部地區的內向型經濟體,金融危機有所影響、有所衝擊,但“危機之中有大機遇”,可以充分利用內陸型優勢,快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這些地區屬於“趁勢而上”。

  2月10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佈的1月份國産汽車産銷統計表明,中國新車銷量首次超過美國。事實上,不僅是汽車消費增長超出預期,隨著政府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中國的一些經濟指標開始出現恢復跡象:信貸投放有所增長,消費指數持續上揚,特別是一些企業銷售開始回升,商品庫存開始減少……

  伴隨春天的到來,中國經濟傳遞出的積極資訊,也向世界傳遞著中國信心。

 
編輯:田雲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