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代表委員縱議新中國成立60週年

  時間:2009-03-12 11:0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 題:60年的偉大歷程告訴我們什麼——代表委員縱議新中國成立60週年

  新華社記者譚浩、楊維漢、孫聞

  2009年3月,在這個新中國成立的第60個年頭,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的代表委員們齊聚北京,他們不僅滿載著人民的重托,也傾訴著對祖國的深情厚誼。

  “是的,我們應該好好總結一下,好好思索一下……”在認真審議、討論大會報告的同時,代表委員們也紛紛暢談對祖國60華誕的感受,回答著這樣一個問題——

  祖國發展、繁榮、富強的60年偉大歷程告訴我們什麼?

  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

  “國家昌盛、百姓富裕,説到底是發展的問題。只有經濟發展了,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增強了,人民生活才能不斷得到改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來自四川的全國人大代表彭先覺説,“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是60年國家繁榮發展的受益者和見證者。”

  GDP(國內生産總值)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總體實力的指標。浙江工業大學程惠芳代表向記者介紹了一組數據——新中國第一個GDP數據是1952年的679億元,而到了2008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已超過30萬億元,GDP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

  “如今,出境旅遊已成尋常事,家裏有輛汽車也不再讓人羨慕……”程惠芳代表擺出的一組數據佐證著這樣一個事實——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

  發展中的一樁樁小事、一個個變化,包括程惠芳代表在內的億萬中國人感同身受——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高速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設穩步推進,文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社會建設全面展開,綜合國力空前提高。”全國人大代表曹培璽説,我深受鼓舞,倍感自豪。

  從毛澤東提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於中國人民的生産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産力的,還是解放生産力的,到今天神州大地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不斷深入……在一次次挑戰和磨難中,中國的“發展”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內涵。

  “60年一甲子,對中國人來説,2009年有著特殊的意義。”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包景嶺説,回首60年的風雨歷程,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越是面對困難,越要強調發展。

  發展,加快發展,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這是中國最強勁的聲音。

  “近十幾年來,無論是國內嚴重的自然災害還是國際經濟局勢動蕩,都沒有動搖過中國發展的根基。”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行長楊子強代表説,挑戰並不可怕,我們必須認清形勢,做到心中有數,及時採取行之有效的調控手段,不斷開創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局面。

  在兩會的會場內外,記者聽到代表委員們這樣的縱論——無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無論是面臨各類挑戰,還是遭遇種種災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來推動發展,始終是中國不變的主題。

  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不懈怠,更不瞎折騰”

  代表委員們在暢談今天的新生活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改革開放這30年的飛躍——

  “30年,我們村裏的變化可大了。原先屋子都是破破爛爛的,現在我們村裏都蓋了三四層的小樓。我們村裏的年輕人很多到廣東、上海去打工。村民們不光種田,還種冬菜、養魚,每年每戶能收入兩三萬元,很多家裏都買了摩托車。”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余幹縣瑞洪鎮鎮郊村婦女主任謝木蘭談起家鄉的變化喜形於色。

  這30年來,國家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取得卓絕的成就,讓不少代表委員回想起來感觸良多。“我們國家曾經走過一段彎路,耽誤了發展的好時機。但是在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正確的思想路線之後,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我們帶來了飛速發展。”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忠厚代表説,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中國的發展和繁榮。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繼續解放思想,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

  “不動搖、不懈怠、更不瞎折騰!”湖北省潛江市委書記朱漢橋代表説,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勝利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和奮鬥目標。”

  “然而,我們也必須正視國家在發展中仍然面臨的種種困難。就拿民生問題來説,我們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三農’問題還沒有很好解決。收入分配不公、腐敗、社會治安狀況差等現象在一些地方仍比較嚴重。”來自天津的曹大正代表説,當前,面對金融危機的挑戰,很多問題凸顯,這些都是我們要集中精力去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

  兩會就是在這樣一個春天傳遞著希望和信心……

  “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們取得輝煌成就的最根本保證”

  “60年的新中國建設,是我們的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締造的舉世矚目的輝煌業績。”一些代表委員提及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偉大歷程和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時,是這樣認為的——

  堅持黨的領導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不知道過去什麼情況,就不懂得現在要幹什麼,更沒法展望未來。”談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一屆至十一屆一直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申紀蘭説,“我當代表已經55年了,舊中國四五億人中,逃荒要飯的有多少啊?現在是13億人,解決了吃飯問題,並正在走上小康之路,共産黨的這一成就是很偉大的。”

  “共産黨帶領國家走向繁榮富強,人民代表就是代表人民,所以人民、人大和黨是一致的。我們在黨的領導下,戰勝了那麼多困難,把國家建設得這麼好,我就更加相信黨,人民都是跟著共産黨走。”

  申紀蘭代表的這些話,也是代表委員們共同的心聲——

  有這樣一面旗幟,讓代表委員們不曾忘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有這樣一條道路,讓代表委員們銘記在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有這樣一個體系,讓代表委員們深入思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黨員的任務是什麼?”四川資陽市雁江區迎接鎮分水村黨支部書記楊翠芳代表説,對於分水村這麼一個不靠山、不靠水、不靠大城市的“三不靠”小村莊來説,就是看村黨支部一班人能不能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這最有説服力。

  代表委員們所訴説的一個個事實見證著——60年,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偉大革命,引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明前景。

  新中國60年的發展、繁榮、富強之路,讓每一位代表都有説不完的體會和感受……

2009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

 
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