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節能減排:企業能否更積極 監管怎樣更有力

  時間:2009-03-12 10:23    來源:人民日報     
 
 

   【百姓點題】

  為什麼一些企業在節能降耗上積極性不高?為什麼一些污染嚴重的小企業總能死灰複燃?什麼時候我們能經常擁有清澈的藍天?我們該為子孫後代留下怎樣的生存環境?一連串有關節能減排的問題,引起了代表委員們的關注。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毫不鬆懈地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工作,支援和推進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技術研發和産業化,開展全民節能減排行動。這些表述在代表委員中引起了共鳴。

  企業能否更積極?

  重責任 看長遠

  【百姓故事】

  張先生在安徽馬鋼已經幹了20多年。過去,馬鋼煉鋼平爐所排放的煙塵污染嚴重,可謂“天上是黃龍,地上是黃塵”。企業開工節能減排項目後,環境美了,廢渣還成了再利用的資源,“看著企業效益越來越好,環境越來越美,心裏真高興!”

  “節能減排是企業必須承擔的責任。”一談到節能減排,推進環保,陜西煤業化工集團董事長華煒代表的話匣子便關不住了:“為什麼有些企業不願意進行節能減排的投入?説到底,是一個利益問題!”

  華煒認為,節能減排項目的特點往往是初期投資比較大,成本收回時間比較長,因此有些企業就會犯目光短淺的錯誤,不願意投資。在這些企業眼裏,擴大規模要比節能減排重要得多。

  “高能耗的項目,往往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在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時表現得更為明顯,一些高能耗的企業,因粗放經營,抗風險能力差,很快被淘汰。”安徽合肥市市長吳存榮代表説:“對於企業而言,重視自身的責任,積極採取節能減排的措施,關係到企業健康發展的長遠利益。節能減排是一個陽光産業,算總賬是節約成本,而不是增加成本。”

  監管怎樣更有力?

  指標硬 措施實

  【百姓故事】

  漁民老張等人養的魚因為水源污染全部死了,損失很大,罪魁禍首是當地一家酒精企業,“他們的污水處理設施長期閒置,紅棕色和黑色的污水直排到水池附近的農田中。政府來人他們就擺樣子,我們有苦説不出!”

  “節能減排首先要地方領導認識到位,要不就成了軟指標,流於形式。”吳存榮説,“從根本上説,就是要完善幹部政績考核體系,不能純粹以經濟增長等內容作為考核標準,也要把節能減排效果納入考核,進行制度化保障。”

  吉林省吉林市市委副書記石國祥代表建議:“政府推動節能減排,舉措一定要‘硬’要‘實’,還必須加強監管。通過完善節能減排標準體系、價格體系建設,修訂出臺節能減排相關法律法規,對違規排污的加大處罰力度。一些小企業之所以敢跟政府‘打遊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府的監管乏力。”

  吳存榮認為,“硬措施”還包括對企業的扶持,如果僅由企業承擔節能減排的責任必然會遇到很大的阻力。對政府部門而言,既要大力宣傳,明確企業作為節能減排主體的責任和節能減排帶來的長期收益;也要建立激勵獎勵機制,對建設企業節能減排項目和使用節能環保産品的企業給予財政稅收政策支援;此外,還得對一些中小企業集中規劃,進入工業園區,統一進行節能減排的改造。

  全民如何來參與?

  “拘小節” 領時尚

  【百姓故事】

  北京市民任女士是宣傳節能環保志願者,她注意到醫院裏的病人和家屬不太注意節約用水。“那水開著嘩嘩地流,真讓人心疼!越是公共場合,越能看出一個公民的節能環保意識”。

  廣州市市長張廣寧代表認為:“城市當以環境論輸贏。”其中公民的節能減排和環保意識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節能減排需要全民參與。隨手關燈,淘米水澆花,小臉盆洗臉,這些小事都是節能。公眾節能環保,就要‘拘小節’。全民參與、全民監督,對於形成社會氛圍、規範企業行為和嚴肅政府監管都是有力保證”。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委員非常贊成全民參與的觀點,他認為,搞好節能減排涉及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我去國外一個處理回收塑膠垃圾的工廠參觀,工人把廢舊的塑膠瓶等回收送進生産線,出來的是塑膠纖維製作的西服和領帶。要引進這種高級的回收垃圾加工廠,最大的難題就在群眾能否參與。如果老百姓不參與,即便引進了專業設備,回收資源的成本也很高。”

  鄭新立建議,政府在繼續加大宣傳工作的同時,可以定期組織全國性的節能減排公民活動,讓節能減排的時尚流行起來。同時鼓勵企業針對全民環保用品加大研發力度,並由政府進行補貼,讓環保産品用得好、用得起。(記者 朱磊 何民捷 鄧圩)

 

 
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