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代表、委員熱議資本市場四大焦點話題

  時間:2009-03-10 13:26    來源:中國經濟網     
 
 

  為了應對全球金融海嘯對我國實體經濟的衝擊,中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刺激經濟、拉動內需的措施,來保障國內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受此利好提振,A股市場也展開了一輪震蕩回升的反彈走勢。但近段時間,週邊實體經濟、資本市場形勢持續惡化,投資者對今年國內外經濟形勢、資本市場建設的倍加關注,關注度隨著全國“兩會”的召開再度升溫。

  3月5日,《09年政府工作報告》正式出爐,其中涉及資本市場的部分有三句話:“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維護股票市場穩定。發展和規範債券市場。穩步發展期貨市場。”中國經濟網記者發現,和前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涉及資本市場提法有所不同的是,今年重點強調了“改革”,而前兩年則更多強調“發展”。

  綜合A股市場各方面情況來看,投資者目前對資本市場的關注重點集中在市場基礎建設的完善與創新方面,包括新股發行制度、大小非解禁、股指期貨、創業板等問題。

  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代表、委員針對政府工作報告與投資者關心的熱點話題,紛紛建言獻策,提出自己對資本市場的觀點與看法。中國經濟網記者以四大焦點話題為線索做了如下整理,供讀者參考。

   焦點話題一:今年是否推出創業板

  已經醞釀了11年的創業板,有望在今年5月份推出,此前一度成為市場共識。今年“兩會”上,不少代表繼續提出儘早推出創業板的議案。在機構近期的策略報告中,也普遍預期創業板最有望在兩會後率先推出。然而,目前全球經濟形勢尚未明朗,A股市場的投資者信心尚未完全恢復,今年是否應該推出創業板,什麼時候適合推出創業板,這讓市場內外牽腸挂肚。

  3月7日,證監會主席尚福林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否認創業板將被暫時擱置。他表示,多層次市場建設這些年一直都在積極推進,總理在去年的報告中已經講到這個創業板,不一定每次報告裏都要講。

  無獨有偶,證監會副主席桂敏傑3月7日在列席民建小組會議時發言也稱,推出創業板是符合培養創新型企業、增長型企業需求的,同時也是應對金融危機、經濟通脹需要的,創業板的推出並沒有擱置。

  全國政協委員、深圳證券交易所理事長陳東征認為,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應該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讓中小企業的發展獲得資本市場的支援,這可以起到示範效應,也可以撬動民間投資,使更多資金流入中小企業。

  在創業板的風險問題上,陳東征認為,創業板市場是一個高風險市場,證監會或將通過一些制度設計來防範風險,比如設置投資者門檻,希望投資者能夠理解。同時,他也表示,創業板推出後,首批上市的企業數量不會低於八家。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統計局原局長李德水也表示,如果創業版能夠適時推出,可以起到“一舉三得”的作用。第一,是可以幫助科技創新興企業儘早做大;第二,可以為中小企業融資打開渠道;第三,擴大了投資規模,擴大了內需,而且這個投資的含金量是很高的。現在中國人不是沒有錢,而是不知道如何投資才能做得最好,如何找到好的投資方向。

  焦點話題二:新股發行制度改革與IPO重啟

  自去年9月16日華昌化工發行新股後,A股市場上新股發行工作已停滯了5個月有餘。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困難之時,正需要股市充分發揮融資功能,以幫助國內公司渡過難關。但在目前股民信心稍有好轉,廣為詬病的發行制度尚未改革之時,貿然重啟IPO,將有可能使監管層費勁心思的維穩成果付之東流

  證監會主席尚福林5日説,暫停IPO主要是因為市場整體情況不太好,市場本身對於新股上市就有很強的約束,並表示正在積極研究新股發行制度。何時重啟IPO要等到市場條件成熟和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後,看市場情況再定。此外,他還透露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重點,一是能夠形成更加市場化的定價機制;二是能夠進一步體現市場公平;三是防止二級市場過度炒作。

  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副主席范福春6日表示,資本市場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要直接融資,好比一個人只要身體健康,就應該工作。但如果不太健康,比如感冒、發燒了,就要休息幾天,前一階段時間,IPO沒有啟動就像一個人得病感冒一樣。所以IPO的啟動是勢在必行的,但啟動時機要和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們的新股發行制度聯繫在一起考慮。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朱從玖認為,應該先完善發行體制,再適時啟動IPO。新股發行制度要考慮三方面,一是股票定價進一步市場化;二是強化買方的約束力;三是在風險明晰的前提下兼顧各方面利益,尤其是小投資人的利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董事長李劍閣也認為,建立更為市場化的新股發行制度,成為當務之急。他從三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第一,定價機制進一步市場化。定價機制是新股發行制度的核心;第二,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建立更為市場化的新股發行供給機制;第三,在新股發行的具體環節上進行市場化改革,賦予發行人和主承銷商更多的自主權。

  焦點話題三: 股指期貨、融資融券是否跟進

  09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的是“資本市場改革”。這個新提法,意味著監管層在今年很可能會在新股發行制度、創業板、融資融券等方面實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作為一種融資方式的創業板,在國家迫切需要解決中小企業難的前提下,最有可能先行推出,而經過多年準備的股指期貨與早已啟動試點工作的融資融券的命運又如何呢?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南華集團董事張賽娥指出,與創業板的急迫性相比,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這兩個産品目前的確是好的推出時機。她分析説,因為可以趁此機會觀察新的産品有沒有缺陷,而在市場狂熱的時候則很難分辨。

  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副主席范福春表示,股指期貨推出,要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經過三年多的準備,股指期貨前期準備工作非常紮實,方方面面對股指期貨的理解確實不可與兩三年以前同日而語了,股指期貨對於證券市場的積極作用已經形成大多數人的共識。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認為,今年是推股指期貨的黃金時期。以目前的情況看,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宏觀調控政策的任何變化都有可能導致證券市場整體性下跌,從而引發較大的系統性風險。合理的投資組合,只能規避由個別股票引發的風險,無法規避系統性風險。只有通過股指期貨進行套期保值、反向操作,才能鎖定現貨成本和風險,從而在較大程度上規避系統性風險。

  全國人大代表、中金所總經理朱玉辰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指出,股指期貨的推出是完善股市的基本機制。中國股市的一大缺陷是“單邊市”結構,缺乏雙向交易機制。對股市看空的投資者無法操作,股市缺少內在制衡機制。股指期貨可以使市場具備對衝機制,有助於縮小中國股市的波動幅度。

  全國人大代表、證監會市場部副主任歐陽澤華表示,目前融資融券各方面準備基本就緒,下一步將按照積極穩妥的原則,遵循風險可控、可測、可承受的框架,穩步推進融資融券的試點工作。歐陽澤華説,融資融券在海外市場是一個非常成熟的交易品種,也是各個市場必備的交易功能。其最大好處是通過解決資金來源問題建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聯繫的通道,同時有利於增強證券公司的競爭力,也改變目前市場單邊市的基本格局。

  焦點話題四:如何消減大小非解禁帶來衝擊

  從08年開始,大小非解禁規模明顯增大,今、明兩年更是進入解禁的高峰期。一直以來,眾多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呼籲要規範大小非的流通問題。同時有不少人認為,只有解決了大小非問題,中國股市才有盼頭。大小非問題對市場真有這麼大的影響嗎?大小非的問題究竟該怎麼去解決?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證監局局長江連海江連海認為,解決“大小非”問題一方面要消除投資者的心理疑慮,另一方面要在完善大宗交易平臺的基礎上打“組合拳”,包括考慮由外匯儲備和社保承接一部分大小非等措施。

  他説,2009年“大小非”解禁比較集中,其規模是2008年的5倍,但資料顯示,這些限售解禁股2/3以上是IPO首發形成的,其中80%集中在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石化、上港集團、中國聯通等幾家國家控股的大型和超大型央企,而且第一大股東的解禁量佔90%,“小非”解禁量僅佔股改限售股份解禁量的3%,“小非”大部分已經在去年解決了。“這些國企的大股東雖然是理論上可以減持,但是在現實中,實際減持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上海市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所長厲無畏表示,作為國有資本的大小非在解禁時不應該損傷流通股股東的利益,應該加強對限售股的監管,要求限售股東拿出20%左右利潤成立特別收益金返回給流通股股東。

  他認為,“大小非解禁”是造成股市起伏的最主要原因,即股改時大小非的對價不夠,解禁後給流通股股東帶來損失,造成人心恐慌,所以要讓國有股拿出拋售收入的20%左右作為紅利分給流通股。這樣做,大小非就不會隨便減持,流通股也不會趕緊逃走。不恐慌了,市場就不會受到大小非解禁的影響而波動。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南華集團董事張賽娥稱,內地不一定非要設立平準基金來解決大小非減持對市場帶來的衝擊問題,後者的解決最終還要市場來慢慢消化。她分析,很多大非持有者是政府,拋售可能性較小;而小非低價賣掉的股票會被新的投資者買過來,也不會産生大的衝擊。她舉例説,香港的股票都是私人的,大股東也可以賣,超過5%的都要公告,一般都只會對個股造成波動,影響有限,所以大小非問題還是要靠市場來慢慢消化。

  分析:監管層維穩的信心來源於哪

  08年以來,我國採取很多舉措從基本面與市場供求關係來穩定資本市場,起到一定的效果,股指出現探底回升走勢、市場信心也得到扭轉。進入09年之後,面對國內外更加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這就對監管層維穩帶來更大的難度與要求。那麼,監管層維穩的信心來源於哪?又會進一步採取哪些維穩措施呢?

  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對中國資本市場很有信心。他指出,作出這一判斷基於三方面的理由:首先,中國經濟雖然面臨很多困難,但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其次,雖然有些上市公司有問題,但大部分上市公司在行業內是龍頭企業,它們會較快地克服眼前的困難,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是好的;最後,經過這幾年的改革和對市場的整頓,市場的基本面也是好的。

  高層的信心是有數據作為後盾的。

   首先,3月4日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2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2月份PMI為49,接近經濟擴張收縮分界線50的水準,連續第三個月回升。

  其次,在企業大規模限産與基礎建設的雙重刺激下,鋼鐵、水泥、、煤炭、有色等行業的“去庫存化”,申銀萬國分析,經過前期停産式的削減存貨,將會大大縮短存貨調整所需時間,在今年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左右,企業的階段性存貨調整將基本結束。這從煤炭、鋼鐵近段時間的提價行為即可看出。

  最後,3月6日,央行、財政部等四部委領導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將會全力確保今年經濟增長8%的目標。同時,工信部部長李毅中表示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刺激政策。 接近國資委的知情人士透露,下一步,國資委的救援計劃除了已經啟動的注資外,主要將通過這個“央企大管家”進行重組兼併。而4月份即將公佈的央企審計結果無疑是國資委下一步救援、診治央企的一張“診斷書”。有國資專家分析,國資委對央企的救援是採取注資還是兼併重組都將依據該“診斷書”“對症下藥。” 


 2009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

 
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