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部委、專家、代表委員熱議食品添加物

  時間:2009-03-09 14:1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9日電 題:(兩會新華視點)莫讓百姓再當“化學家”——部委、專家、代表委員熱議食品添加物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最近,老百姓熟悉了一個本來十分生僻的字母組合:OMP。這種添加在蒙牛特侖蘇牛奶中的食品原料被疑致癌,一度激起了軒然大波。儘管最終衛生部證實它對人體無害,但人們對食品添加物的憂思遠未終結。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有害食品添加物曝光,人們無奈地發現,自己熟悉的化學名詞越來越多:三聚氰胺、蘇丹紅、吊白塊……面對氾濫的食品添加物,人們倍思回歸自然。

  能否讓百姓不再兼任“化學家”?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專訪了衛生部、蒙牛乳業、有關專家和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

  OMP被判定“安全”,但反思仍將繼續

  近期以來,蒙牛公司特侖蘇牛奶中OMP安全性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衛生部隨即會同其他有關部門召開了專家研討會,對此進行論證,結論是:OMP牛奶不會對人體造成健康危害。

  “壓力很大。”蒙牛集團總裁楊文俊這樣形容這段時間的心情,“有關部門和專家的及時論證,幫助蒙牛和300萬奶農渡過了難關,但集團上下都在反思這個深刻教訓。OMP沒問題,不等於我們自己的工作沒問題。本來是個好東西,但不規範運作卻給自己帶來了危機。”

  衛生部認定,OMP是未納入我國現行食品衛生標準管理的食品原料。根據有關法規,蒙牛進口、使用這種原料,要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批准。顯然,蒙牛沒有做到。

  起初,蒙牛認為OMP來自牛奶又加入牛奶,還有國外食品安全機構出具的證明,當然安全。然而,衛生部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與衛生監督局副局長蘇志指出:“凡是食品都要格外謹慎,即使食品提取物,在提取過程中,由於加溫、加壓、助劑等作用,也可能産生質變。牛奶的營養成分本有固定配比,添加物改變了配比平衡,會不會對人體有影響?這些問題都需要企業主動加強安全性研究,並經國內權威機構驗證,而蒙牛卻缺失這方面的程式。”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謝紅思考的是“標準”問題。她説,OMP風波之初,連這種物質究竟該怎樣歸類都不知道,説明相關研究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食品管理法規、標準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些專家也遭到了代表委員的批評。在許多食品企業的産品推廣中,一些研究機構和專家幫著企業大肆宣傳,最後成了“信任危機”的推手。謝紅代表認為,要對這些人加大管理力度,不能任其成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誤導消費者。

  “食品添加物已經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蒙牛OMP涉險過關,但人們不禁追問:像OMP這樣長期未被有效監管的食品添加物還有多少?在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之後,人們“談食品添加物色變”,不少代表委員對此有著切身體會。

  “食品添加物已經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謝紅代表曾到一個食品加工企業調研,發現企業為了食品的色香味超量使用添加劑。她曾問企業老闆:“你們不怕吃壞了人啊?”老闆説:“我們自己不吃這些東西。”謝紅代表説:“我當時很寒心。違法者獲利,守法者吃虧,這是很不正常的現象。”

  全國人大代表、呼和浩特市口腔醫院副院長呂秋娥説,有一次她在某漁村釣魚,得知漁村給魚喂抗生素。呂秋娥代表説:“長期食用這種含抗生素的産品,人體免疫力就會下降,危害不比三聚氰胺小。”

  “麵粉裏面有熒光劑和增白劑,大米經過了化學漂白,蔬菜水果上噴灑了保鮮劑,存放了很久的肉經過化學品浸泡可以恢復新鮮的色澤……”全國政協委員、南京醫科大學國家藥物臨床實驗機構主任黃峻説,“現在我國食品生産領域中使用的添加物確實是過多、過濫了。”

  蘇志提醒人們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是隨著現代食品工業發展而産生的一類物質。現在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是添加劑本身的錯,問題在於一些企業違法或違規使用食品添加物質。”

  從去年末開始,衛生部等九部門開展了聯合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專項整治行動。蘇志介紹説,行動發現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在食品中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三聚氰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二是添加劑不科學使用,或者濫用添加劑,比如超量使用或者用在不該用的地方。

  對食品添加物的監管難度是顯而易見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教授儲大同説,由於目前食品添加物太多,研究者也很難搞清楚到底有多少不該加的東西被添進了食物中,也不知道添進去的到底是些什麼東西,所以目前關於食品添加物與疾病相關度的研究還很有限。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陳君石指出,我國食品安全狀況基本是好的,20年前食品合格率只有50%,現在達到90%以上。但存在的問題很多,有的還很嚴重。在經濟轉型期,食品行業存在大量小企業、手工作坊,企業不守規矩的情況還會存在。

  既要加強監管,也要加強企業誠信自律

  據蘇志介紹,國務院已經部署了為期兩年的食品安全整頓,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出臺的食品安全法對食品添加劑的生産、使用和監管做出了嚴格而詳細的規定。

  “誠信需要法律保障。”謝紅代表認為,食品安全法的出臺,理順了監管體制,但是一定要加強執法,執法不嚴就會流於形式。各部門需要真正負起責任來,監管工作要真正從百姓利益出發,對人民群眾的健康負責。不能因為一些企業對地方稅收貢獻很大,就對違法違規者“手軟”。

  呂秋娥代表提出,落實食品安全法,還需要很多配套細則,務求實效。不能以罰代管,對一些大企業,一點罰款對他們來説傷不了筋骨。

  全國政協委員、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遲寶榮認為,加強食品添加物監管,必須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她發現,一些縣級及以下的檢驗機構缺少必要的檢測儀器和設施,專業檢驗檢測人員嚴重缺乏,即時檢測能力差,檢驗週期過長,檢驗檢測資訊不能共用。

  之所以會出現食品添加物氾濫的情況,利益驅動是主要原因。對於食品生産者來説,這些添加物成本很低、容易獲得,而且工藝簡單。黃峻委員説:“要限制食品添加物除了法律手段外,還要充分利用市場手段。要強令食品生産加工企業必須在産品外包裝上明顯標明食品中所有成分。這樣從消費者的角度就會有所取捨,一些過度加工食品就會逐漸淡出市場。”

  陳君石院士有一個觀點:“安全的食品是生産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他認為,防止食品添加物氾濫,根本上還是應當靠企業誠信和自律。

  遲寶榮委員也指出,行業協會力量薄弱,無法引導企業自律,是導致食品添加物長期失序的重要原因。目前大多數行業協會沒有實際的話語權與處置權,老百姓也不認可其權威性。行業協會難以在加強企業自律、提倡誠信經營和自覺抵制假冒偽劣行為方面發揮作用。

  對於這一突出問題,民盟中央建議,應實現政府與社會的合理分權,把一些權力下放給社會,培養企業的誠信意識,建立對消費者負責任的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執筆:李柯勇;參與采寫的記者:周婷玉、張麗娜、孫聞、顧瑞珍)

 
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