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聚焦“三農”新熱點——來自基層代表委員的聲音

  時間:2009-03-03 15:4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記者張曉松、周英峰、于文靜、孫英威)近一時期,圍繞“三農”問題出現了一些新的熱點:各地抗旱保春耕工作進展得怎樣?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農民工就業形勢到底有多嚴峻?土地流轉新政策頒布實施後遇到哪些問題?讓我們聽聽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從農村基層帶來的聲音。

  “把基礎打紮實,年景不好也少受損失”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新鄉市唐莊鎮黨委書記吳金印:

  這一冬天沒怎麼下雪,春天雨水又少,年初大旱,地裏的麥苗發黃,泥土都是乾巴巴。

  墑情不好,大家心裏那個著急啊!我們趕緊組織村民抗旱澆麥,男女老少一起上陣,全鎮700多個機井全開了,把3萬多畝地都澆了一遍。一些住在山上的群眾吃水有困難,我們就用水桶、水車等工具拉水給他們送水吃。

  人努力,天幫忙,現在的情況好多了,小麥開始返青,希望今年能達到往年的收成。

  總體講,我們鎮的抗旱工作還是挺順利的。主要是水利條件比較好,平時重視打井、修渠、埋地下管道、完善下水功能。這些工作每年都抓,基礎設施就比較健全,所以在旱情出現後,我們很快就把地都澆了一遍。

  通過這次抗旱,基層的心聲就是希望國家加大水利設施的投入,把基礎打紮實,年景不好也少受損失;同時,希望把配套設施也做好,因為有了井之後,還需要水泵、低壓線、水渠,這樣才能讓水順利流到田裏。

  “解決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還是要發展農村經濟”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慈利縣零溪鎮象鼻嘴村村委會主任向平華:

  我們村在外打工的有140多人,最近回來30多人,都是沒什麼學歷、沒什麼技術的,回來沒事可做。我以前也是做過打工仔的,打心眼裏知道他們的難處。

  我和幾個村幹部考慮來考慮去,覺得勞動力返鄉正好為我們村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提供了一個好機會,一直髮愁的勞力不足問題解決了。

  村委會已經決定,今年內要治理3000米的溪堤、建成500畝到700畝的高山反季節蔬菜基地。這樣,30多個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就能解決了。

  從根本上講,解決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還是要發展農村經濟。

  “土地流轉還是要注重保護農民利益”

  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副縣長白鳳芝:

  我們縣是山區縣,山地上只能以種茶葉、咖啡這些經濟作物為主。由於土地規模小,産業不發達,土地流轉仍然處於探索階段。目前,全縣有3萬多畝農村土地進行了流轉,佔全縣農村土地的10%左右。

  這些年,縣裏一些農民把土地轉給茶場,每年都能有一定的租金收入,同時還可以到茶場打工。應當説,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民增收。

  不過,也有極少數農民前幾年全家出去打工,把所有土地都轉了出去,這次金融危機失崗返回家鄉後沒事可做了。類似這種問題,政府以後應該加強指導和管理。

  土地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他們的命根子。農村體制改革不能停步,但土地流轉還是要注重保護農民利益。我認為,在實行土地流轉時,必須給予農民合理的補償,同時應該統籌考慮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

 
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