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沈建國委員提案 在京西設立臺灣文化創意産業區

  時間:2009-03-10 00:01    來源:台灣網     
 
 

  全國工商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沈建國(賀晨曦 攝)

  台灣網3月10日北京消息 “在北京設立臺灣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大力發展兩岸文化創意産業,既可以讓海峽兩岸攜手共渡經濟危機,又可以向世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還可以增進兩岸同胞的血肉親情,是一舉三得的好事。”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沈建國在這次全國“兩會”中提交的《關於設立“臺灣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 搭建臺灣文化創意産業合作平臺的提案》中,建議兩岸優勢互補,推動經濟,共同弘揚民族文化。

  這份新鮮提案的靈感,來源於沈建國委員的一次“偶然事件”。

  起因是有一天,沈建國委員的一位好朋友拉著她去石景山看一塊地,説那裏將建起一條臺灣美食文化街。“兩岸文化需要交流,特別是飲食文化。因為大家都很重視健康,從飲食健康出發加強飲食文化交流,這是很好的想法啊,我當即表示贊同。”和藹的沈大姐忍不住承認,她自己就特別愛吃臺灣的湯圓,也特別愛喝金門高粱酒。

  然而沈建國的思緒並沒有僅僅停留在“臺灣美食文化一條街”的構想上。“文化是多方面的,食文化、休閒文化、書法繪畫、茶文化等等,都值得大家一塊兒交流。我天天看中央臺四套的《天涯共此時》,裏面提到的臺灣‘節文化’也很有趣,什麼時候過什麼節,什麼節吃什麼、穿什麼,都有講究。”於是,就有了這份“臺灣文化産業集聚區”的初步規劃,集藝術、IT、網路、動漫、餐飲、休閒、文藝演出、博物館、古玩收藏、創意服務為一體。正像提案中所建議的,要“發揮産業集群效應提升國際競爭力,攜手開拓全球文化産業市場”。

  沈建國委員沉思著説道,2008年年底,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加強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並指出“中華文化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交流”。當前,經濟危機在全球蔓延,海峽兩岸、特別是臺灣島內的經濟也受到巨大衝擊。在當前從文化創意産業入手,搭建兩岸文化産業合作平臺,加強溝通與合作,對於逐步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攜手共渡經濟經濟危機,都有重要的作用。

  提案還建議將“臺灣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設在北京,而且北京市石景山區政府已經對此有了初步想法。沈建國委員表示,臺灣的文化創意産業起步早,有一大批優秀人才,其中不少人就在北京,把他們“聚集”起來,有利於實現優勢互補,攜手發展。沈建國認為,集聚區可以吸引高科技等各種投資項目。“集聚區在長安街的延長線上,地鐵、公交都很方便。大家來此喝茶談生意,若是一念興起要在這裡買房子,那房地産也被帶動了。還有旅遊業”,沈大姐引用她自己碩士論文中的數據説,“平均1個旅遊項目就可以帶動72個就業機會。”

  沈建國説,這個項目可以吸引臺灣資金來此加大投資、建立中小金融機構和擔保公司。其中的臺灣飲食文化街建成後,至少會帶來上千個就業機會。“臺灣的小吃世界聞名,還可以計劃設立諸如老年餐廳、兒童餐廳、母子餐廳、藝術餐廳等細緻的分眾服務。這種全方位的臺灣街,在中國大陸應該是頭一份,爭取今年年底能夠建成”,沈大姐俏皮的説,“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常常去喝茶、吃湯圓。”

  “臺灣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會不會只成為高層次消費者的天堂?沈建國委員誠懇的表示,希望能夠將其建成類似于成都“農家樂”一樣的“平民一條街”,有錢沒錢的都會在這裡出現。

  沈建國在提案中表示,就兩岸經濟合作來説,開展文化産業合作是最具基礎、最能引起共鳴、最實際見效的。因為兩岸文化産業合作根植于兩岸共有的中華文化之中。“而我希望兩岸關係就像送去臺灣的兩隻大熊貓的名字一樣,團團圓圓,天天團圓!”沈建國的語氣愉快而樂觀。(賀晨曦 趙靜)

 
編輯:賀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