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中國惠民生的國際解讀

  時間:2009-03-11 15:4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  新華國際時評:中國惠民生的國際解讀

  新華社記者金旼旼

  擴大就業、社會保障、辦好教育、醫療改革、保障住房、農民增收……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詳盡的惠民政策和措施,凸現引人注目的民生亮點。在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政府啟動大規模民生工程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一些媒體認為,中國政府的做法近可擴內需保增長,遠可夯實未來經濟增長的民生基礎。

  國際社會之所以廣泛關注中國民生工程,關鍵在於惠民生在中國保增長、調結構等政策組合中具有重要的全局意義。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出口一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07年中國出口占GDP比例達37.5%。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之後,隨著外部需求的銳減,過度依賴外需的增長模式恐難以為繼,消除內需“短板”成為了中國政府的當務之急。

  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社論指出,保增長和惠民生掛鉤,本質上是中國實施經濟轉型戰略的前奏。多年以前,中國政府就試圖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以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但一直難以邁出大步伐。外部市場萎縮後,內需不足的缺陷逐漸凸顯。現在中國決心乘勢啟動經濟轉型進程,如若成功,中國必將迎來另一個充滿潛能的發展機遇期。

  保增長的關鍵在於擴大內需,而擴大內需的關鍵則是改善民生,因為只有生活水準提高、社會保障網路健全、安全系數增強之後,人民才能減少後顧之憂,才能有效刺激消費。《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政府需要在民生方面投入更多資金,如此一來人們才有信心進行消費。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埃斯瓦爾普拉薩德也指出,中國政府宣佈的宏大民生計劃將部分抵消金融危機給消費者帶來的不確定感。

  中國政府有關提高農村消費能力的舉措引起了外媒的特別關注。日本《讀賣新聞》認為,支援“家電下鄉”等政策,顯示了中國政府正在把幫助中國7億農村居民增加消費支出作為工作重點。蘇格蘭皇家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貝哲民説,中國政府和國內製造商將克服經濟困難的希望寄託在改善中國農民生活而不是美國消費者身上,這有可能在未來10年中重塑世界經濟。

  中國政府把保增長與改善民生結合起來,在改善民生中實現增長目標,這不僅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短期舉措,更是有助於推動經濟結構轉型、減少外貿依存度的長期發展戰略。美國《華盛頓郵報》指出,對中國來説解決根本問題的辦法是投資基礎設施並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轉變經濟發展戰略,這樣就能建立一個更加穩固的國內市場來促進消費和推動經濟轉型。

  由於中國市場的開放性,中國消費者消費能力的提升也將惠及其他國家。美國《華爾街日報》刊文指出,美國等其他國家高度關注此次中國全國人大出臺的政策。中國內需增加,將防止美國出口額的急劇下降,國際礦産、基建材料和設備供應商以及瞄準中國消費者的企業都將從中獲益。

  “為政之要首在利民,為治之道重在安民”。中國政府啟動宏大的民生工程,讓外界一窺中國領導層的思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政府“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會動搖,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要普惠民生。經濟與民生和諧發展才是長治久安之策。

 
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