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中國兩會進一步向境外媒體開放

  時間:2009-03-04 08:1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記者王秀瓊、王昊、桂濤)在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全球媒體聚焦中國經濟的背景下,一年一度的中國兩會吸引了眾多境外記者的目光,美國之音駐華記者章明就是其中一位。

  “我們正在考慮申請對哪些代表進行單獨採訪。”他向記者透露了自己在眾多外媒競爭者中申請採訪成功的“小竅門”,那就是申請採訪對象的一部分是媒體追逐的高層官員,另一部分則是基層官員,以避免因為競爭太激烈而喪失採訪機會。

  “十七大的時候,我提交了11個申請,結果成功採訪到了6個,這是相當高的成功率了,我很幸運,”他説。

  在兩會之前,章明參加過十七大報道、四川地震報道和奧運報道。他説:“總的趨勢是,中國對媒體越來越開放。”

  與章明一樣,一些正在北京採訪兩會的外媒記者表示,在中國頒布新的外國記者採訪條例後的首屆兩會上,他們感受到了更高的開放度和充分的採訪便利。

  繼《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採訪規定》之後,2008年10月,中國國務院頒布了外國常駐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採訪條例。

  新條例同1990年公佈的條例相比有了重大變化,比如外國記者來華採訪不再必須由中國國內單位接待陪同,外國記者赴開放地區採訪,無需向地方外事部門申請。

  葡萄牙Sic News TV記者瑪麗安已經是第三次參加兩會報道。她對記者表示,總的感覺是採訪自由度越來越大,尤其是奧運會後中國政府繼續敞開對外媒來華採訪的大門,有利於他們深入採訪具體的事件和人物,反映中國的真實情況。

  兩會新聞中心副主任祝壽臣説,截至3月1日,報名參加全國兩會報道的外國記者已有800多人,數量大體同去年持平——而去年是“換屆”年,兩會的時間也比今年要長。港澳臺地區的記者人數比去年有所增加,今年達到440名。

  祝壽臣介紹,今年兩會西方主流媒體派出記者陣容強大,如路透社派出60名記者採訪兩會,而去年只有53人。此外,美國彭博社、道瓊斯、法新社以及日本廣播協會等媒體都派出了20名以上的記者報道兩會。

  “從2002年參與兩會新聞中心工作以來,總體感覺我們的國家越來越開放,我們重要的會議越來越透明,我們的被採訪人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從容,我們媒體採訪的環境也越來越便利和寬鬆。”祝壽臣説。

  他告訴記者,今年兩會絕大多數團組對外開放,結束討論後將留出半個小時給中外媒體集體採訪。

  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發言人趙啟正2日在發佈會上也表示,今年將延續以往的做法,全體會議、小組討論會和界別組討論會將向記者開放。開放的小組討論結束後,還會留出時間讓委員們接受各位記者的採訪。

  祝壽臣介紹,外媒申請採訪兩會代表委員可通過網路登陸兩會新聞中心,線上提交申請採訪。工作人員在收到申請後,會馬上協助聯繫採訪對象。

  “只要被採訪對象願意,我們將很快做出採訪安排,”他説,“這些年,被採訪人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應對媒體的能力也在增強,所以兩會的外媒採訪落實率也大大提高。”

  他説,外媒線上申請採訪2日已經啟動,目前來看比較踴躍,但還沒有具體統計。

  一個往年兩會頗受外媒歡迎的小細節今年也將保留。在兩會新聞中心的記者接待處,將提供介紹中國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的中英文畫冊,供境內外記者取閱。

  祝壽臣認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取得快速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際社會更加關注中國,也更加關注兩會。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應對金融危機,國際社會非常關注中國將採取怎樣的措施來應對這場危機,我覺得這是境外媒體高度關注今年兩會的根本原因。”他説。

  聊起兩會報道計劃時,章明滔滔不絕:“我們最關心的話題是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還有大學生就業問題、反腐問題,土地流轉問題,社會穩定等等。”

  首爾新聞社北京支局支局長樸洪煥最為關心關於中國的反腐和貧富差距的議案和提案,“這兩個方面也是韓國人最關注的,我想看看中國政府有什麼舉措,為韓國提供借鑒。”

  俄羅斯《專家週刊》(Expert)記者馬克扎瓦次基對記者説,他非常關心中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如何重新啟動經濟,這對於世界經濟來説也非常重要。

  “以前一直在香港常駐,今年決定將辦公地點遷到北京,”他説,“我覺得只有深入到中國本土才可能更加準確和真實地報道中國。”

2009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

 
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