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2009中國兩會 國際社會關注什麼

  時間:2009-03-03 08:56    來源:人民日報     
 
 

  每年3月,中國都會更加吸引國際社會的目光。採訪兩會的外國記者人數呈上升趨勢:2007年700余名,2008年和2009年兩會都達800余名。

 

  本次中國兩會,國際社會關注什麼?人民日報駐外記者發回報道——

  □帶給人們“希望和信心”

  瑞典最大報紙《每日新聞》要聞版編輯斯卡格馬克説,當今世界,沒有幾個國家的內政消息會成為國際關注焦點,中國便是幾個例外之一。作為國際社會舉足輕重的國家,中國的任何舉動都牽涉世界,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關注兩會,《每日新聞》數月前就已同其駐中國記者取得聯繫,希望能“細緻、深入並跟蹤報道”。

  斯德哥爾摩大學傳媒學教授安德斯鮑威爾認為,北京奧運對中國的意義非同尋常,中國更加開放、更加自信。今年的中國兩會是“後奧運時期的第一次”,在此時刻,中國如何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如何把各領域的改革推向深入,都令人十分關注。他指出,今年兩會的意義,就在於“有可能幫助中國乃至世界找到應對危機的鑰匙”。

  印度尼赫魯大學中文系教師吉達康察博士,長期跟蹤研究中國農民工問題。他對記者説,兩會召開前夕溫家寶總理與網友線上交流,從交談中可以看出,今年兩會的重中之重將是民生問題,如大學生就業、醫療保障等。她認為,中國兩會將帶給人們“希望和信心”,“給人的感覺是溫暖的”。

  □在增強透明度方面不斷取得進展

  美國智庫人士、“亞歐項目”主任戴維福凱説:“中國兩會一直被國際媒體與專家學者視為中國未來政策取向的風向標。我本人非常關注兩點,一是將採取何種措施來處理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因為其他國家也將受到中國經濟狀況的影響,兩會在政策取向方面所發出的信號,必將産生國內國際雙重影響;二是將在中國社會、經濟和健康保障方面採取的改革措施,尤其是解決農村發展、環境保護等問題方面。另外,中國兩會為國內外記者開設新媒體中心等舉措,也説明中國在增強透明度方面不斷取得進展。”

  敘利亞著名政治評論家阿裏巴德萬向中國兩會表示祝賀。他説,他十分關注中國在發展經濟和維護政治穩定方面所做的努力,併為中國過去幾十年間在這兩方面取得的平衡發展感到高興。他認為,中國的經濟奇跡是包括廣大阿拉伯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一種重要參考模式,中國的改革開放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不同於西方經濟的一條發展道路。敘利亞目前正在大力推進“發展與現代化”,他很關注兩會在經濟方面的議案,研究中國將如何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

  □刺激內需的努力給世界深刻印象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高級研究員蓋保德對記者説,在全球經濟蕭條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經濟話題無疑是今年中國兩會的熱門話題。他説,中國政府迄今採取的刺激內需的努力給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無論是其規模還是刺激就業、醫療改革等各種政策的組合都十分恰當。此外,中國政府顯示出的有進一步設計和實施補充性措施的能力也令人印象很深。中國將進一步擴大內需,貿易順差在2009年將繼續下降。但即使貿易順差下降,中國的“保八”目標還是可以實現的。

  韓國成均館大學政治外交學教授李熙玉則強調,兩會是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召開的,對於克服這一危機將具有積極作用。他認為,中國擴大內需的政策值得肯定,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也能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他還希望兩會能更多地探討國際問題,“這將會更好地體現中國積極參與解決國際問題的決心。”

  俄新網總編輯阿列克謝葉菲莫夫説,他最近一直在關注即將召開的中國兩會,俄新社駐華記者將會發回有關報道。他認為,中國採取的刺激內需的措施是積極有效的,將會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他説,毫無疑問,得益於去年11月推出的所有經濟措施,中國政府確定的今年“保八”目標能夠實現。

  (本報駐外記者章念生、馬小寧、任彥、雷達、楊俊、張光政、莽九晨采寫)

2009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

 
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