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陳竺:醫改是“五個齒輪”咬合聯動的工程

  時間:2009-03-13 08:56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2日電 題:醫改是“五個齒輪”咬合聯動的工程──訪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部長陳竺

  新華社記者 周婷玉

  “我給大家準備了兩件禮物。”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部長陳竺12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説,一是政府即將送出的“大禮包”──醫改方案;另一份是他贈送的“健康處方”──由衛生部組織各類專家撰寫的健康教育系列叢書,他希望每個人都做自己健康的“守護神”。

  陳竺指出,深化醫改是“五個齒輪”相互咬合聯動的系統工程。考慮國情,整個改革的制度安排將是一個階段性、遞次推進的過程,需要中長期的謀劃。

  深化醫改將是一套“組合拳”

  “這次醫改最大的受益者是人民群眾,目標就是人人受益。”陳竺説,通過醫改,尤其是近三年五項重點工作的組合實施,將初步建立人人享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

  陳竺説,打開方案,前四項重點內容都有一個“基”字:

  ──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他説,疾病風險不是個人或家庭所能承受的,需要統籌共濟、聚集全社會的力量,在這方面政府有責任。對於患者,有保障才有底氣去醫院看病。陳竺透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明年將有一個大提升,醫保最高支付限額將提高到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的6倍。

  ──基本藥物制度。基本藥物是覆蓋大多數常見病多發病、防治必需、療效確切、數量充足、劑型合適、為全民公平享有的藥物。陳竺説,基本藥物不是一張單子或目錄,而需要制度,需要動用價格、報銷等政策杠桿確保其生産、配送以及合理使用。目前普通型兒童白血病藥物、主要的抗腫瘤藥、胰島素等都已納入基本藥物目錄。

  ──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基層服務體系建設是針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薄弱環節、結構性問題的基本舉措。不僅要加強硬體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更重要的是機制體制的革新和完善。”陳竺説。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他説,要把公共衛生服務作為産品提供給每一個人,包括基本服務包,如健康檔案,疫苗接種,婦幼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等;同時確定公共衛生重大項目,如艾滋病和結核病防治等;還要給6至15歲的青少年接種疫苗,摘掉“B型肝炎大國”的帽子。“這一系列工作將能緩解看病就醫瓶頸,減少疾病發生。”

  另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陳竺指出,公立醫院應該擔負起政府滿足人民群眾重大疾病、急症、疑難病的基本醫療服務提供者職責。

    公立醫院改革的“十字方針”

  “公立醫院改革確實是一個大難題。”陳竺坦言,目前看病就醫的供求矛盾也主要集中在大醫院,但因涉及到制度安排,又要大量資金,而且改革路徑也不清晰,因此只是推進試點。但是改革的大方向是明確的,就是10個字──“堅持公益性,調動積極性”。

  陳竺指出,這兩者相輔相成,忽視對醫務人員的支援,“堅持公益性”難達目的;而過於強調醫務人員待遇,忽視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任務,醫院的發展就會跑偏,就會發展為創收的積極性。

  “提供安全、高品質的、收入水準能承受的最好服務,需要有高素質的醫療隊伍,需要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工作條件。”他説。

  走出醫療人才困境,誰來“牽牛鼻”?

  “我最擔心的是隊伍,尤其是基層的醫療隊伍。”陳竺説,雖然已經建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但是老百姓還是要往大醫院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區的全科醫生隊伍太年輕。“要取得患者信任,就要提高水準,要有政策引導有水準的人去基層。”

  陳竺曾專門調研過基層醫生的問題。他説,基層醫生主要關心三件事;一是社會地位;二是業務成長;三是待遇。

  陳竺指出,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是出了校門就可以,培養醫學人才週期很長。這次醫改在人才培養方面提出了重大舉措,將在大醫院建立大規模的住院醫師培訓制度。

  “現在大醫院都是為自己培養住院醫生,以後要變為給社會培養。”他説,這是一個走出人才困境的“牽牛鼻”之舉。更多的醫學畢業生在大醫院經過正規培訓後,可以下到基層工作。

  同時,醫改方案中還明確了待遇問題,基層醫療人員收入要與當地公務員平均水準相銜接。

  知識是最好的疫苗

  問及醫療應急體系建設時,陳竺指出,應急體系是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而早診斷早治療又是應對疫情的重要能力,要有好的疫苗和藥物。但更重要的還是要有知識。

  “知識是最好的疫苗。”他説,手足口病目前沒有疫苗,但是掌握了洗手消毒等基本的公共衛生措施就能阻斷傳播途徑。

  同時,陳竺強調要居安思危,要加強應急體系建設,建立災難醫學中心。他透露,目前衛生部正在醞釀建立區域性的災難醫學中心,以便醫療人員能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現場。

  每天抽出20分鐘保持與學術一線的聯繫

  “我原本就是一個搞學問的人,研究的興趣和責任已經進入到骨頭裏。”陳竺説,從科學家走上管理崗位,他一直不能割捨學術研究,在科學院的7年中從沒有中斷過;到衛生部後,實際上用於研究的時間越來越少,但每天還是堅持用15分鐘到20分鐘保持學術聯繫,瀏覽文獻和學生的研究數據等。

  他説:“對我這樣一個衛生行政、業務管理者而言,保持對一線學術的敏感性是必要的。”

  目前他的夫人陳賽娟院士還在他原來所在的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堅守,而且還培養了兩代新人。陳竺欣慰地説:“最近白血病治療研究又有了新收穫。”

2009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

 
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