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中國企業謹慎展開海外並購

  時間:2009-03-12 10:2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2日電(記者 林甦 任沁沁)中國一些大型企業近來紛紛開展海外並購行動,這些國際並購經驗並不充足的公司,正在不斷吸取經驗和總結教訓,審慎探索獲得資源和投資回報的路徑。

  經過30年改革開放,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主要的資源需求大國。全國政協委員、摩根大通中國首席執行官方方表示,這種市場需求迫使中國企業去海外收購一些國內所稀缺的資源。

  “中國企業的收購完全是市場推動的力量。投資方本身是一個投資逐利的過程,沒有必要將之與擴充金融和産業版圖聯在一起。”方方在兩會期間説,“中國的資本和日本的資本、韓國的資本、俄羅斯的資本應該沒有什麼區別。”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全球資本市場的銀根普遍偏緊,方方説,相反,中國的銀行資本金充足率比較好,外匯很多,匯率比較堅挺,所以中國資本市場的資本成本比較低。這樣自然就給中國企業造成去海外收購的優勢和衝動。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開發銀行行長蔣超良則表示,一些以資源性産品出口為經濟主體的國家,長期靠石油、礦産資源收入支撐國家經濟。但是,由於國際金融危機造成全球資源能源價格下降,這些國家的財政難以為繼,因此迫切需要資金輸血。

  蔣超良認為,在這些國家無法再向衰落中的歐美銀行尋找金融支撐時,中國可以以購買能源産品的方式,牽引他們脫離困局,這是中國承擔大國責任的一種表現。

  中國鋁業收購力拓、五礦公司收購澳洲鐵礦……新近又不斷傳出中國多家汽車公司有意競購海外車廠的新聞。毫無疑問,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中,中國是不多的仍可為企業的海外收購提供銀行資金的國家。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説,每一次危機到來的時候,都是生産要素加速流動,企業重組加快的時候。因為要通過要素的流動,企業的重組,來調整經濟結構,使得原來不平衡的經濟關係能夠達到新的平衡。

  連日來,不少政協委員也對有意開展海外並購的中國企業提出警告,希望它們謹慎操作,關注當地的法律規定,提高國際化水準。

  不懂對方的法律和當地文化,這是很多中國企業收購後經營失敗且陷入麻煩的重要原因。方方更是警告不要有去“抄底”的投機心態。“如果考慮價格便宜,不管什麼都去買,這樣風險是非常大的。”他説。

  他還建議,內地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可考慮把香港作為自己的窗口和平臺。因為香港有它的法制、人才、資訊、語言等方面的優勢。

 
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