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國家的“軟實力”是我們的責任 --全國政協委員歐陽中石的文化憂思
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孫聞)9日上午,陽光透過薄紗灑在歐陽中石先生下榻的房間里。先生端坐在沙發上,握著那支伴隨先生多年的手杖,手杖握柄上的“包漿”泛出溫潤的光澤。夫人張京送來兩盞清茶,茗香氤氳中,這位81歲的老人向記者娓娓道出了他對中國文化的憂思……
把歷史的高峰和時代的先鋒理到一條線上
“我的腦子里面裝的全是過去的東西,用現在的話說叫傳統文化。”先生說,“傳統太富了,而且並不保守,包羅著我們今天的文化元素,今天無論出現什麼新文化現象都是從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向外延伸的。說不定我們永遠要生活在傳統文化中。”
“如果我們時時刻刻能把歷史的高峰和時代的先鋒理到一條線上,那就再理想不過。時代並不一定這樣同步,但作為一個文化人能這樣做最好。”先生說。
先生說,傳統的高峰指的是我們每一文化藝術門類在歷史上形成的最高水平,“以書法為例,我認為歷史的高峰就在王羲之那里。”而時代的前鋒指的是,每一時代的文化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的體現時代特色、被當下社會和後世歷史認可的探索與創新。“創新與發展道路是多樣的,究竟哪一條才算是時代的前鋒,才算是體現了時代特色?到底歷史選取哪個,只有歷史心里有數。歷史往往會選擇那些與傳統的高峰一脈相承的探索。”
這次政協會上有委員提出建立中國書法博物館,這個提案得到了歐陽中石先生的支持。他說:“我建議,這個博物館里不但收錄那些代表傳統高峰的作品,而且要設法把那些被歷史淘汰的作品也收錄進去,以為鏡鑒。”
“東漢的辭賦家趙壹寫過一篇《非草書》。”先生說,“其實趙壹反對的並非我們今天所說的草書,而是指的胡寫亂畫。我們把這些胡寫亂畫的東西也找來收錄到博物館里,用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哪些‘創新’是失敗的,提醒當代的文化人近芝蘭,遠鮑肆。”
展現國家的“軟實力”是我們的責任
“我1943年在濟南拜奚嘯伯先生為師,學習京劇。”先生說,“我登臺演出,每逢伯先生為我把場的時候,將我送至臺口處,他總不免叮囑一句‘千萬不要卯上’。”
“現在我給張建國、張建峰、孟廣祿他們說戲,也告訴他們演出時‘千萬不要卯上’。這句話我足足咀嚼了六十多年,越來越覺得伯先生說的並不僅止于京劇表演的不溫不火。”先生說。
“文化藝術是源自修養,發乎自然的東西。”先生說,“我經常對學生們說‘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採,切時如需’,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切時如需’這四個字。文化的表達要恰到好處,卯上了,就容易過火,過了就容易讓人覺得不真切。”
先生說:“切時如需,更深層的含義是,文化人要服務社會,以文載道、以書煥採——將現實的情境上升為藝術的表達。文化人的責任就是把對時代的描述,用上乘的藝術手法加以升華,展現當下我們這個國家的‘軟實力’,這是我們的責任啊。”
用“美好和諧”的理念行之于一切
書法家、邏輯學家、教育家、京劇藝術家……這是人們經常加在歐陽中石先生名字前面的名號,這些名號前往往還要再加上“著名”二字。
“我哪里是什麼家啊。”先生說,“我這一生是少無大志、見異思遷、不務正業、無‘家’可歸。”
“我從小從沒想過將來長大了要做什麼。為了興趣學過變戲法,學會了種地和京劇;大學學的是邏輯專業,畢業後卻常年教數學、語文和體育。真的是無‘家’可歸啊。”先生說。
“我這一輩子幹得最長的工作就是老師,從小學一年級到博士後,我沒落過一個年級。現在還工作在教學一線,每年要收三五個博士研究生,帶兩個博士後,是個地地道道的教書匠。”
說起當老師,先生最為得意的是作為語文老師,他編寫的語文基礎知識教材還在影響著現在的中學生;作為體育老師,他曾是國家籃球和乒乓球二級運動員。
然而,就是這個“教書匠”,出版的邏輯、音韻、書學、語文教育等方面著述多達五十余種。
“各種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諧’的一種現象就是‘文’。用這種‘美好和諧’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臨別時,先生將新著《文化漫談》贈予記者,封面上的這句話,如那盞清茶,留香齒頰,久久不曾散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