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館為主的科普基礎設施是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重要載體。但目前我國各地真正意義的科技館為數不多,相當一部分還不具備應有的教育功能,有些只有場館,沒有展品或者展品甚少。這與滿足公眾提高科學素質的需求,實現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等公共服務之間有很大的差距。”劉淑瑩呼吁:為公眾提供更多科普平臺。
據劉淑瑩介紹,2008年全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為2.25%,“參觀科技類場館”的比例只有16.7%,參觀過自然博物館的比例只有13.9%,而公眾回答沒有去過這類科普場所的原因中主要是“本地沒有”。劉淑瑩認為,提高公眾科學素質離不開硬件建設,這需要各級政府充分認識加強科技館等科普設施建設的重要意義,把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逐步加大對各級各類科技館等科普設施建設的投入。
“在對現有科普場館、設施加強利用、維修和改造,使其功能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還應大力推動科研機構、大學以及有條件的企業面向公眾開放實驗室、研究中心等科研設施,支持和鼓勵創造條件設立面向公眾的專門科普場所。”劉淑瑩說,讓更多人走進科技館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劉淑瑩:全國政協常委、吉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記者 殷泓採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