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趙啟正有三“怕”:被問倒 角色擺錯 詞彙難翻譯

  時間:2009-03-02 08:43    來源:中新網     
 
 

  趙啟正最近檔期很滿,約他採訪相當困難。這位“老新聞”正在緊張準備應對新挑戰。

  曾經是“中國政府的公關總領”——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掌門人,而後擔綱高等學府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可謂身經百戰。而今他又受命出任中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新聞發言人。不過,儘管是沙場老將,但這一次
轉戰到政協舞臺,“老新聞”還是遇到了一些新問題。

  最怕記者問的事我不知道

  “昨天我碰到李肇星,他拿著一摞資料給我看,裏面的問題細極了,比我這一摞還厚。”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趙啟正指著桌上厚厚的資料説。實際上,為了備戰今年“兩會”,他自己也下了一番功夫。

  “每天都要學習。”趙啟正説,當好發言人要做到“內知國情、外知世界”。

  “‘內知國情’是第一。國情包括很多,除了一般性的了解,自己所負責的領域則應該知道的特別多。如果是衛生部的發言人,應該知道中國的醫療政策、衛生事業的發展和改革;如果是教育部門的發言人,應該知道中國教育的情況。”

  “第二,外知世界。如果不知道世界,你的尺度就難把握。很多事情不能輕易地稱為中國第一,因為有可能其他地方還有更好的。所以具有較好的文化背景,才能把握好表達的尺度。”

  但儘管如此,當“兩會”首場記者會臨近時,趙啟正還是坦言:“最怕記者問的事我不知道”。

  “不知道我也不能不回答啊,所以我會説,你的消息我沒有獲得,但是對這類問題,我們的立場是……。”趙啟正説,做新聞官得有擔當,“回答好了,是為國爭光;但如果回答錯了,就可能要承受很大的壓力。”不過,這位“老新聞”肯定地説,“就算是壓力再大,你要想到這是‘為國捐軀’啊!”

  二怕角色擺錯了

  自一九八三年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開始啟用大會新聞發言人以來,趙啟正是第十位發言人。對他而言,這是全新的角色。

  “在政協回答問題比在國新辦難”,趙啟正説,國新辦是代表政府發言,而政協不代表政府。“政協是一個政治協商機構,並沒有制定和執行法律與政策的權力,但記者問的時候並不管這些。”

  中國政協常用“盡職而不越位、幫忙而不添亂”來自我定位,強調在履行職責中,擺好角色,發揮作用。而作為政協發言人,如何擺好這個角色,幾乎是以往每位政協發言人必須面對的難題。

  “比如記者問,您認為中國的統計數字真實嗎?我不能不回答呀!我的回答會是,中國是一個法治國家,統計數字是有法律依據的,但是如果你認為我們的統計還有待改進,我們會改的。”

  不過趙啟正也表示,就這一句“我們會改的”,其中的界限也不好掌握。

  三怕關鍵詞彙難翻譯

  “對外解釋中國政協,其實就是中國問題的國際表達”,而最難表達的,則是外國沒有的事情。趙啟正説,“比如政協,大多數國家沒有政治協商會議,也就沒有一個和政協對應的機構,因此我們要向外國記者解釋中國的政協是什麼。”

  趙啟正説:“我們有太多的關鍵詞不好翻譯,因為這些詞産生在中國,解釋權在中國,翻譯權嚴格講也在中國,但是我們翻譯得並不是很清楚。”其中,“難翻譯的是政治詞彙,很多政治詞彙都是中國創造的”。

  不過,這位“老新聞”做事很認真,為了力求準確,他都事先和翻譯商量,打好腹稿。“如果一句話根本翻譯不過去,我就不説了,比如饅頭這個詞,外國沒有,翻譯不了,我就不説我愛吃饅頭了,我可以改説我很愛吃中國飯”。

  由於是第一次擔任政協新聞發言人,趙啟正此前作了大量準備工作,包括邀請境外媒體和港澳臺記者參加的三場茶敘。

  “茶敘有沒有熱身的意思呢?有,但是我沒跟他們這麼説。”趙啟正説,茶敘的目的就是為了了解境外媒體對中國哪些問題有興趣、對哪些問題存在疑惑,了解他們想獲得哪些方面的資訊,從而更好地開展政協會議期間的新聞工作。“還有一點,我們説好了,茶敘不是發佈會。”

  茶敘也出現小插曲。據參加茶敘的有關媒體報道,全國政協將邀請臺籍人士列席政協會議,但據記者了解,本次全國政協大會並無邀請臺籍人士列席會議的計劃。(記者 徐長安)
 

 
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