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兩岸攜手共降SARS疫魔 -SARS防治----專家建言
SARS防治----專家建言


 

心理醫生給“非典”患者的一封信
 
 
  來源:      日期:2003-05-27 16:07

  勇敢面對 守護健康心靈--致“非典”患者的信
  新華社北京5月6日電 一些心理醫生最近給處於病痛中的“非典”患者寫了一封信,主要內容如下:
  親愛的患者:
  您好!
  “非典”對每個患者來講,都是一場突如其來的人生危機。
  您也許已經感到了緊張、焦慮、恐懼、悲傷、絕望……。您也許暗自哭泣,責怨命運無情,或者食不下咽,徹夜失眠,望著天花板,思念父母、孩子、愛人……。那麼請您看看這封信,聽聽心理醫生的建議,怎樣在身體遭受疾病時,保持健康的心理,這有助您儘快從疾病中恢復。
  當突然得知自己身患重病時,人們會出現什麼樣的心理和行為反應呢?首先是即刻反應,分為:
  (1)心理休剋期:突然高燒不退,被確診患有“非典”,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茫然失措,不知該做什麼;出現一些無目的、下意識的動作與行為。有時可出現與現實的分離感,覺得一切發生在夢中,自己是一個旁觀者,此階段持續數天或數周。
  (2)心理衝突期:特點是思維混亂,無法集中注意力,出現喪失感、無助感,感到絕望、抑鬱、焦慮。仍不知如何面對現實,如何有效地去解決或改善處境。病前對今後所作的生活計劃(如婚姻、家庭、工作、學業、人際關係等)變得不確定;病人惶惶不可終日。這時候,病人多通過否認患病,如懷疑診斷來減輕心理反應。
  (3)退讓或重新適應期:在回避的基礎上,患者不得不開始接受現實。改變原來的生活計劃,開始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與行為來適應患病這一現實。
  隨著時間的推移,您接受了患病現實。這時,患者的情緒反應變得突出。一般表現為:
  (1)依賴他人,要求別人關心自己,生活被動,行為幼稚,出現類似小孩的行為。
  (2)主觀感覺異常,對身體內部各器官的活動特別關注,有多種不適感覺。
  (3)情緒易波動,容易發怒,容易傷感,常因小事發火,事後又懊悔不已。
  (4)多有焦慮,恐怖反應及抑鬱情緒。
  (5)害怕孤獨,患病後特別思念親人,希望有人陪伴。
  (6)猜疑心加重,對醫護人員察言觀色,推斷病情變化是否被隱瞞。
  (7)自卑感加重。
  以上反應大部分人都會出現,屬於人們面對重大疾病時的自然反應。當然,每個患者病後的心理反應不盡相同,這與病前不同的性格有關。一般開朗樂觀的人反應程度輕,持續時間短;而悲觀膽小的人反應較重。如果反應過於嚴重,就會干擾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失眠,食欲減退,懶動少語,甚至嚴重的抑鬱,出現輕生觀念等等;這時,應該採取措施進行干預。因為心理狀態可以影響身體健康,健康的心理可以促進人體免疫力,調動機體功能,在同樣的治療下,康復較快。作為患者,我們需要調整心理狀態,減少不良情緒和行為。
  醫務人員會提供常規的心理干預,但患者的積極“自助”也十分重要。我們每人面對危機時都有自己慣用的應付方法,其中有的是積極有效的,有的是消極的,暫時能幫助個體渡過難關,實際損害了心理健康,如一味逃避、抽煙酗酒或乾脆放棄、聽天由命都是不可取的。作為患者,首先要做的是適應住院環境和治療過程,信任醫務人員,積極配合治療。其次,努力控制負性情緒,如悲觀、自責自怨、緊張;促進正性情感,如自信、樂觀、勇敢等。我們具體可做的是:
  (1)正確估價處境的嚴重性。因為“非典”是一種烈性傳染病,患病後必須住院隔離,有一段時間遠離家人,對此應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準備承受孤獨。對於依賴性較重,年齡較小的患者尤為重要。
  (2)積極獲取有關疾病與治療的資訊,正確評價自己的病情與估計預後。既不低估病情、滿不在乎,也不要盲目誇張,認為一旦患病,必死無疑。目前為止,大部分“非典”患者已經治愈,死亡者為極少數。要學習相關醫療知識,學會自我醫療照顧,有不適時向醫護人員反映。
  (3)學會表達內心的需要與感受,把無助、失望、不滿等負性情緒及時發泄出來。不要悶在心裏,擔心別人嘲笑自己懦弱。可與病友溝通,交換情緒和看法,彼此間獲得穩定的情感支援;或主動向醫護人員諮詢,獲得專業指導。
  (4)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有限的生活目標,如怎樣配合醫院,儘早消除症狀,恢復健康,這是當前最重要的事;而不必過多考慮院外的事情,如家人的安排,這是力所不能及的。
  (5)通過評價病情與估計預後,需要修改病前的生活目標,重建現實可行的未來生活目標。制定好的關於工作學習或人生的安排可能因此改變,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最後,我們想説的是,面對疾病的侵襲,生命並非如人們所想脆弱不堪;生命力的堅韌與頑強往往在最危險的時刻表現出來——只要您有一顆足夠堅強與健康的心靈。“非典”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失信心。
  衷心祝願大家早日康復!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第六醫院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