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兩岸攜手共降SARS疫魔 -抗疫人物志
抗疫人物志


 

風雨中 我們茁壯成長--記非典時期的孩子們
 
 
  來源:      日期:2003-06-04 10:33

    新華網北京5月31日電(記者李薇薇)孩子們的世界本該是無憂無慮的。但非典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不僅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活,也給許多孩子帶來了成長中從未經歷過的風雨。有的孩子因為父母走上抗擊非典一線而要忍受長時間的別離,有的孩子甚至永遠失去了至愛親人。但風雨中,孩子們並沒有被嚇倒吹垮,而是像小海燕一樣漸漸變得更加勇敢堅強。
他們是父母最堅定的支援者
8歲的曹敏璇,是個像男孩子一樣好動的小姑娘,可5月8日的晚上,平常對什麼事情都特別不在乎的她也格外嚴肅起來。因為媽媽告訴她,媽媽所在的海淀醫院從第二天起就正式成為北京市定點的發燒門診醫院,而媽媽作為主檢醫師將第一批上前線救治非典病人,從此可能很長一段時間不能回家,她只能搬到姥姥家去住了。
小敏璇知道離別的滋味。早在去年,她的父親曹衛國作為參考消息報社的主任編輯,被新華社派駐到喀布爾分社任首席記者,去了戰火紛飛的阿富汗,現在仍在那裏進行著艱苦的報道工作。
小敏璇也過早地知道了什麼是危險。每次父親打電話回來,她都稚氣地加上一句:“你要躲著子彈喲”。從電視上,從大人的話語中,小敏璇知道非典更是個非常危險的傢夥。現在,媽媽也要像爸爸一樣,離開她去一個危險的地方了。
“媽媽也走了,可以麼?”面對媽媽的詢問,小敏璇又恢復了常態。她像個大人一樣故作輕鬆地説:“你不是大夫嗎,那你就去吧,省得大街上的人都戴著口罩。”
對於突然間懂事許多的孩子,媽媽歐小虹驚喜萬分。在前線的日子雖然辛苦,可她卻沒有什麼精神壓力。每次打電話,孩子也從沒有哭喊著讓媽媽早點回來,倒是一本正經地説:“我知道你哪天會回來,姥爺都告訴我了。”彙報成績的時候更是驕傲萬分:“我可聽姥姥、姥爺的話了,做題也不馬虎,不再寫錯字了,復課時,我保證考試能拿優。”
在這個非常時期,像小敏璇一樣,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太多太多了,隨手就可寫下一串串的名字:
13歲的趙帥,爸爸是武警醫院醫生,媽媽是三里屯醫院醫生,都工作在非典一線,他獨自在家,不僅自覺學習,還學會了干家務活;雙胞胎姐妹展星展辰的媽媽在海軍總醫院呼吸科檢驗病人的分泌物,爸爸作為軍事專家遠在俄羅斯,她們寫一首小詩給媽媽,讓她不要牽掛;張昕洋的爸爸工作在長辛店醫院非典一線,他知道爸爸至少要60天不能回家,就繪製了一幅《思父圖》,每天在上面劃一個標記……
正是有了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最堅定的支援,他們的父母才得以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忘我地戰鬥著,戰鬥著。
他們是父母最執著的追隨者
“做事情要先替別人著想。”這樣一句簡單的話語,已經隨著父親的身影深深銘刻在楊雲聰的心上。
這個17歲的少年,過早地承受了喪父之痛:他的爸爸楊濤是北京通州潞河醫院放射科醫生,在隔離區給病人拍胸片感染非典,于6日不幸殉職。
從4月份一直到爸爸永遠離開,他都沒能見上爸爸一面。“我爸爸從發燒那天起,就打電話讓我和媽媽分別自我隔離,不要和別人接觸,更不能去看他。”
在楊雲聰的記憶裏,爸爸永遠是替別人著想,從未想過自己。他清楚地知道,4月19日,本不是爸爸的夜班,可當他聽説同事的孩子生病,主動值夜班。那個晚上,他一連拍了43個發熱病人的片子,徹夜未眠,第二天又繼續在崗位上忙碌了一天。
“我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無私與偉大,我為有他這樣的好父親感到自豪,我會牢記他的教誨,做一個時刻為別人著想的人。”
楊雲聰臉上已經沒有了淚痕,卻多了一份同齡人少有的堅忍:“媽媽身體不好,現在更是要每天吃藥。我要照顧好她,照顧好家裏。社會上也很關心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自慰問我,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還負擔了我的學費。我要不辜負他們,努力學習,長大以後像爸爸一樣報效祖國。”
他們是祖國最有希望的未來
或許不是每一個孩子的父母都戰鬥在抗擊非典一線,但在這個人類共同的災難面前,孩子們卻從自覺學習、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保護環境、孝敬父母等點滴小事做起,顯示出了良好的品質和高尚的社會責任感。
13歲的劉天嬌,爸爸媽媽都是公安幹警。在非典期間,為了做好群防群控的工作,也經常加班加點不回家。懂事的小天嬌不僅在家自學不用家長操心,還幫助奶奶照顧癱瘓在床的爺爺。近期,她又把珍藏了許久的1000元錢捐贈給抗擊非典一線的叔叔阿姨。這不是普通的1000元錢,而是媽媽獲公安系統先進的獎勵,為鼓勵她學習,媽媽又把這筆錢獎給她,可她一直沒舍得花一分錢,卻要把它贈送給心中最可敬的人。
張樂的媽媽是海澱區一名普通的街道幹部。自從北方交大和財經大學被隔離後,她就負責隔離區學生和居民日常生活後勤保障的協調供應和派送工作。媽媽照顧大家的生活,就顧不上了小張樂的生活。可張樂不僅沒有絲毫怨言,自己學起了洗衣做飯,有空還給勞累了一天的媽媽奏上一曲。
陳嘯歌的媽媽是北京電視臺最早進入非典隔離區採訪的記者之一,她只有通過電視看看穿著隔離服的媽媽和媽媽報道的新聞來緩解想媽媽的心情。她知道媽媽最關心她的學習,就下決心要把學習搞好,讓媽媽安心工作。
李淳淳的爸爸媽媽都是外地務工人員,在北京從事麵食加工工作。非典期間,他們不僅沒有離京返鄉,更加強了衛生消毒,嚴防病從口入,為豐富市民餐桌而努力工作。小淳淳一有時間就到爸爸媽媽那幫忙,她説:“我能夠與北京小朋友一樣擁有快樂的童年,也要和北京小朋友一起回報大家對我們的愛!”
這些孩子並沒有什麼特別,他們都生活在我們身邊,他們都只是200萬北京兒童少年中普普通通的一員。
“孩子們做的事或許極為細小,但在大難當頭,他們所表現出的品格和精神,正顯示了他們是我們國家最有希望的未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副主席顧秀蓮的一番話是對孩子們最好的評價。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