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特稿:中國民主政治穩步前行
 
 
  來源:      日期:2007-03-15 13:37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郝亞琳 張宗堂 鄒聲文)彈指一揮間。從2003年3月到2007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走過了四年曆程。

  權力運作更加開放透明,重大決策更加注重傾聽普通百姓的聲音,普通民眾政治參與的渠道更加暢通……四年間,作為我國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堅持中不斷完善,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穩步前行。

  開放透明——接受億萬人民的監督

  “以前覺得全國人大離老百姓很遠,所以我也不太關心。”就職于北京一家出版社的陳麗説,“今年發現很多全國人大代表通過網路與網民直接交流。我們提出的房價、教育、社保、醫療、壟斷行業等熱點問題,他們都認真回復,原來的距離感消失了。”

  “聽説代表們在撰寫提交給全國人大的議案和建議時,還會把我們的意見作為重要參考素材。這讓我們更有成就感了。”陳麗説。

  在此之前,許多全國人大代表早已能夠坦然面對鏡頭、話筒,走進電臺、電視臺和網路直播間,通過媒體讓公眾了解自己在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上的觀點。

  實際上,一年一度的全國人代會早已被境外媒體看作是觀察中國民主政治的最佳窗口。“開放透明”作為每年全國人代會的關鍵詞,近年已被中外記者頻頻使用。

  回溯十屆全國人大的五次大會,不難發現其開放透明的程度正不斷提高:

  ——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前夕,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主動通過媒體宣佈歡迎中外記者採訪大會。當年,報名採訪兩會的記者首次突破3000名,其中外國記者超過500名。

  ——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進一步擴大代表團團組會議開放場次,讓中外記者特別是境外記者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到現場傾聽全國人大代表的發言,了解中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組成人員履行職責的情況。

  ——2005年,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反分裂國家法草案,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關注,有6個代表團團組會議對境外媒體開放。

  ——2006年,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首次開通“網上新聞中心”,為中外記者提供便捷服務。大會期間,繼續擴大代表團團組會議開放場次,其中西藏代表團團組會議首次對境外媒體開放;增加大會現場直播場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報告常委會工作首次電視直播;每天向媒體提供議案清單,幫助記者發現新聞線索。

  ——目前正在舉行的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首次對外公佈各個代表團駐地詳細地址、允許境外記者直接聯繫採訪代表、公開各代表團新聞聯絡員的電話、提供重要法律草案説明的英文版,將全國人代會的開放透明程度,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

  “我認為這些變化是中國發揚民主的具體表現。”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的記者柯舍夫説。

  大會閉會期間,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活動的開放透明程度也有目共睹:制定年度監督計劃時,請媒體提供“想法”;建立三級新聞發言人制度,及時發佈重要資訊;邀請越來越多的記者參加常委會活動報道;主動與都市報媒體建立聯繫,提供資料;重要法律通過後,邀請立法參與者回答記者問題……

  “公開透明,既是對人民群眾知情權的保障,更是對國家權力機關運作情況和人大代表履職情況的監督。”全國人大代表羅益鋒對十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諸多開放透明措施給予高度肯定。

  開門立法——傾聽普通百姓的聲音

  “我是一個農民工,個人收入每月1500元左右。我認為個稅的起徵點應定為2000元……”2005年9月27日,在全國人大個人所得稅法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立法聽證會上,來自重慶的進城務工人員吳志才侃侃而談。

  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就是人們常説的個稅起徵點。它的調整,與廣大工薪收入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為了直接聽取公眾和有關方面的意見,全國人大法律委、財經委和常委會法工委聯合舉行了全國人大歷史上第一次立法聽證會。

  雖然最後的標準只是從1500元提高到1600元,但從河北專程到北京參加聽證的宋景昌認為,聽證會的意義遠遠超過這一點。“能來到這裡發言,傳遞老百姓的聲音,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對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草案,向社會全文公佈,廣泛徵求意見。”“在將法律草案書面徵求意見的同時,通過專題調研和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直接聽取代表和各方面的意見,提高審議和修改品質。”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有關立法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堅持走群眾路線,繼續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使立法工作透明度得到大幅提高——

  2006年12月11日,人民大會堂雲南廳的一幕讓許多在場的新聞記者感觸不已: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組成人員忙於梳理、吸納徵集到的近20萬條勞動合同立法建議,從白天到夜晚,飯都顧不上吃。

  勞動合同法草案關係億萬勞動者的權益,必須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2006年3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一審意見,將法律草案全文向社會公佈徵求意見。在短短一個月時間裏,全國人大常委會收到各方面對這部法律草案的意見191849件,創下了全國人大立法史上的新紀錄。

  普通百姓對勞動合同立法的關切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積極回應。將非全日制用工形式納入法律適用範圍,防止勞動合同短期化,禁止變相強迫勞動者加班加點,明確規定試用期期限……根據徵集到的近20萬條意見,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方面對勞動合同法草案作了大幅度的修改。

  物權法既涉及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也關係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的決定,物權法草案于2005年7月向社會全文公佈徵求意見。在40天的時間裏,社會各界為進一步完善物權法草案積極建言獻策,共提出意見11543件。針對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全國人大法律委、常委會法工委等先後召開了100多次座談會,充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並就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問題,專門召開立法論證會。

  從一審到八審,從座談會到論證會,從常委會審議到大會審議……物權法草案在充分吸納審議意見和其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日趨成熟、日趨完善。中國物權立法,已經成為中國最高立法機關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典範。

  不久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又決定,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後,將把就業促進法草案向社會全文公佈,公開徵求意見。

  十屆全國人大積極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系列重大舉措,受到全國人大代表張繼禹的高度肯定。他説:“更加注重傾聽普通民眾的聲音,已成為本屆全國人大立法工作的特點和亮點”。

  細節著手——保障人民代表的權力

  2005年,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有關表決議案、選舉和決定任命的辦法中,首次明確了按表決器採用“無記名”方式,並明確無論是投贊成票、反對票還是棄權票都需要填寫選票。

  法學專家胡錦光對十屆全國人大的這一措施給予積極評價。“這些規定將使選舉或表決結果能夠更加精確地反映民意,具有更強的公信力。”

  目前,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正在審議的關於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草案,首次明確規定“在農民工比較集中的省、直轄市,應有農民工代表”,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這次全國人大在有關法律草案中明確規定農民工的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問題,應當是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憲法學專家韓大元對決定草案的這一規定給予了高度評價。

  細心的人會發現,與以往大會審議法律草案的日程安排相比,今年大會對法律草案的審議“多了一輪兒”:草案提請大會審議,根據代表意見修改形成草案修改稿,這是“第一輪兒”;草案修改稿提請大會審議,根據代表意見修改形成草案建議表決稿,這是“第二輪兒”;將草案建議表決稿提交大會審議,根據代表意見修改形成草案表決稿,這是“第三輪兒”。

  實際上,對於重大議程的審議,十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會前的安排就多了“一輪兒”。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一項重要議程,是審查和批准“十一五”規劃綱要。為了確保代表們有更加充分的時間進行準備,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當年1月,就把“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及有關參閱材料送到了代表手裏,組織代表討論,提出修改意見。

  十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這一做法已經成為一種制度。今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又在大會召開前將物權法草案和企業所得稅法草案及相關參閱材料提前送到代表手中,供代表研讀、討論。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的有關部門根據代表提出的意見,在大會前對這兩部法律草案進行了修改,然後才提請大會審議。

  大會閉會期間,十屆全國人大也特別注意通過完善種種具體制度設計,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行職責、行使權力提供保障:

  ——常委會有關方面在繼續向代表寄送有關公報的基礎上,增加了常委會會議情況通報、常委會工作安排、聽取和審議專題工作報告計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資料以及經濟形勢分析報告等20多種書面材料,確保代表知情知政。

  ——大幅增加代表列席常委會會議、專門委員會會議、參加執法檢查和立法調研活動的名額。目前,每次列席常委會會議的代表已增加到38名之多。

  ——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普遍成立全國人大代表聯絡處,為代表履職提供更加週到的服務。

  ——代表活動在經費和時間上更有保障,四年來共有1874名代表參加了專題調研,形成調研報告183篇,為醞釀、提出高品質議案或建議打下堅實基礎……

  從首次舉行立法聽證會到八審物權法草案,從不斷提高大會和常委會的開放透明度到多部法律草案向社會全文公佈徵求意見,十屆全國人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道路上留下光輝的印跡。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