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兩會:聚焦民生 弘揚民主
 
 
  來源:      日期:2007-03-15 13:35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令偉家 趙曉輝 黃會清)“中國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用這麼長的時間研究討論民生問題,這當然是很好的事情。因為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光要看經濟的發展,還要看社會的發展,也就是中國現在很流行的‘和諧發展’。”丹麥《消息報》記者馬丁對中國兩會上的話題如此評價。

  馬丁在北京採訪的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定於本週閉幕。馬丁對民生問題在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所佔的分量留下了深刻印象。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分六大部分,其中有關民生的內容非常豐富。“如果單從篇幅來看的話,這簡直就是一份聚焦民生的報告。”全國人大代表王晶説。從《兩會簡報》提供的內容看,以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為主的民生內容,始終是兩會討論的焦點。而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交的議案提案中,民生話題也佔了大多數的比例。

  兩會期間,頻繁的記者招待會也多次聚焦民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就醫療衛生改革方案回答了記者的提問;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副部長劉永富,民政部副部長李立國就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問題答中外記者問;全國政協五位委員就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答記者問……

  “中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期,雖然經濟總量增長很快,但結構性的問題也不少。把主要精力放在解決民生問題上,這表明中國正在全力消化高速發展積累下來的弊端,開始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路子。”全國人大代表淩宇説。“當然,關注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怎麼做。”全國人大代表楊新人説。

  和民生問題比起來,對民主越來越大的關注也是兩會的重要方面。

  今年兩會的會期比往年有所延長。楊新人代表説:“增加的時間用來討論物權法草案和企業所得稅法草案,有利於代表和委員充分討論和發表意見。”制定物權法13年的長跑被譽為“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典範”,它也成為中國立法史上審議次數最多的法律草案。在這個過程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向社會全文公佈了物權法草案,收到民眾提出的意見1萬多件。在這次兩會上,代表和委員圍繞眾多問題發表不同看法,提出種種議案提案,從農民增收到反壟斷,從促進基層民主到籌備北京奧運會,從規範器官移植到保護小動物……無所不包。一位名叫高之國的人大代表提出的兩條意見在修改政府工作報告時被採納。

  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去年通過了《監督法》,今年1月1日起實行,明確了監督法的調整範圍,並完善了監督形式和程式,提高了對“一府兩院”的監督實效。兩會上的爭論聲時時可聞。全國政協委員吳敬璉不久前提出的“火車春運價格上浮必要論”這樣一種非主流觀點遭到了一些代表和委員的“炮轟”。

  然而,吳敬璉仍然在兩會上堅持自己的觀點:“如果當政協委員就怕挨罵,我們這些人就不用當了,可以回家了。”

  代表、委員對一些政府部門和地方工作不足的批評聲也此起彼伏。

  本次兩會上,多位高級官員還就自身工作中的缺點和不足向民眾公開致歉或檢討。

  今年兩會在公開透明方面創造了多個“第一次”:首次允許境外記者直接聯繫採訪代表;首次對外公佈各個代表團駐地的詳細地址和聯繫電話;首次公佈統一發放的各代表團新聞聯絡員電話號碼;首次網路直播代表團團組審議;首次向境外媒體開放代表團新聞發佈會……“公開、透明,既是對人民群眾知情權的保障,更是對代表委員履行職責、參政議政最好的監督。”全國人大代表羅益鋒説。

  兩會透露的資訊是,中國已進入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需要從經濟領域到社會領域,都要加大改革力度。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