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統:保護閩南文化 保護兩岸共同的根
 
 
  來源:      日期:2007-03-15 09:10

 

  新華網北京3月14日電(記者 張勇)今年的兩會上,來自福建的陳正統委員在其所屬的政協臺盟組裏稱得上是新聞人物。不僅因為他代表臺盟中央和全國臺聯在政協大會上作題為《挖掘閩南文化資源  推動閩臺文化交流》的發言,更因為他主編的《閩南話漳腔辭典》最近出版發行,為保護閩南文化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本社記者對陳正統委員的採訪,也正是由這本《閩南話漳腔辭典》展開。該書共收錄詞目1.7萬多條,總字數120萬多字,編纂工作前後歷時一年半,是大陸第一部比較完整地反映閩南語漳腔概貌,具有資料性、實用性、學術性的語言工具書。

  陳正統委員首先向記者介紹了自己主持編寫這部辭典的緣由。他説,前一段時期,臺灣少數人聲稱要把所謂的“臺語”當成他們所謂的“國語”,排斥普通話。“其實這是很荒唐的事情。但是島內有一些不明真相、不了解大陸的人,就真的誤以為‘臺語’就是臺灣所獨有的。殊不知,他們所謂的‘臺語’就是閩南話,或稱為福佬話。這種方言是早期泉州、漳州移民臺灣的時候帶過去的。”

  陳正統表示,臺灣的閩南話側重於漳州腔。因此來自漳州的他就想要編輯一本《閩南話漳腔辭典》,以此向臺灣老百姓證實:他們講的話,哪怕是俚語,實際上都是從閩南傳過去的,而並不是什麼特殊的語言。

  記者翻開這本辭典,發現全書都是用繁體字印刷。陳正統委員解釋説,之所以用繁體字印刷,是因為閩南方言中有很多古字,有的要用古代的注音才能查得到,要是簡化成簡體則很容易産生歧義;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面對臺灣的讀者。

  書中還大量收錄、介紹了漳州一帶百年流傳的風俗習慣。一些過於古老的東西如用文字很難表述,書中就用插圖來展示。陳正統委員指著書中一幅看似椅子的插圖舉例説,這個圖上所繪的器具是專供幼兒坐的,“但這種東西現在幾乎已絕跡,因此需要通過插圖來表現。”

  目前,這本《閩南話漳腔辭典》已經在兩岸同步上架。面向的讀者主要是研究方言和研究閩南文化的專家學者。

  陳正統委員告訴記者,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對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對文化的認同感,是一個民族團結統一的心理基礎和精神支柱。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文化上承中原,下續臺灣,以其豐富的積澱、深厚的根基、獨特的魅力,培育、滋養、聯繫和吸引著廣大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鮮明地向世人昭示了海峽兩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手足情深的歷史淵源。

  “我編這本書的目的,正是在於保護和弘揚閩南文化,保護海峽兩岸在文化上共同的根。”陳正統説。

  談及島內分裂勢力近來推行的所謂“去中國化”運動時,陳正統嚴肅地表示:“有些人把方言問題政治化,並把它當成分裂祖國的工具,這是我們堅決反對的。”

  他用略帶調侃的語氣質問道:“‘臺獨’分裂勢力想把一切帶有祖國大陸色彩的東西都統統去掉、換掉,但他們能把漢字去掉嗎?能把80%的臺胞天天都在説的閩南話給換掉嗎?”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