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組數字反差折射中國經濟發展“喜與憂”
 
 
  來源:      日期:2007-03-05 13:18

 

  新華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王宇 田剛 季明)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日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06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但同時發展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

  增長10.7%與下降1.23%

  中國GDP增速連續第四年超過10%,2006年增速達10.7%;同時,2006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同比下降1.2%,未完成年初預定的下降4%左右的目標。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油學會天然氣專業委員會主任夏鴻輝説:“把單位GDP能耗未完成首年目標與經濟增長速度連續4年達到10%進行對比,很有警示意義。”

  “這説明以往對産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深刻,説明中國經濟今後的發展還會面臨很大的挑戰。”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認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不順利是中國沒有實現年度節能目標最重要的原因。

  周大地説,當前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工業拉動,服務業比重偏低,而在工業中高耗能的重化工業比重偏大,這樣經濟增長就過於依賴消耗能源和資源。

  外貿增長23.8%與貿易摩擦案件增長37%

  2006年,中國對外貿易規模高達17606.9億美元,比上年凈增3387.8億美元,增長23.8%,這是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增速連續5年保持在20%以上。

  同時,全球2006年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有增無減,共有25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兩反兩保”調查86起,同比增長37%。

  全國人大代表、西南財經大學教授紀盡善認為,如果我們進一步提高出口品質,貿易摩擦也就會少一些。這組反差給我們的警示是,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急需轉變,在技術標準、勞工保障、品質控制標準等方面,中國要多和國際先進標準接軌。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説,根據世貿組織去年底發佈的反傾銷統計報告,中國仍然是全球反傾銷調查的頭號目標國。這個每半年發佈一次的報告每次都提醒中國貿易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財政收入增長21.9%與城鄉居民收入增長10.4%和7.4%

  2006年,全國稅收收入37636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增收6770億元。同期,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同比增長10.4%和7.4%。

  全國人大代表任正隆説,目前國家財力增長很快,而老百姓的收入尤其是農民收入增幅要相對小一些。財政收入和老百姓收入應保持一個合理的平衡比例。

  任正隆建議,國家要認真保護民眾的收入,可以適當地降低所得稅率,提高起徵點,讓民眾掌握更多財産,讓廣大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

  紀盡善代表表示,國家稅收既要取之於民,也要用之於民,稅收收入較快增長是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直接體現,但是,要更多地回到百姓身上,這其中的反差,體現了國家的分配機制中存在一些問題。收入分配必須兼顧國家、企業、個人三者利益。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