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所得稅法獲通過 外資超國民待遇走向終結
 
 
  來源:      日期:2007-03-16 10:49

 

  新華網北京3月16日電(記者 車玉明 王勉 周芙蓉)將給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帶來同等稅收待遇的企業所得稅法16日上午在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獲得高票通過。專家表示,這標誌著中國利用外資政策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外資企業在華享受20多年的超國民待遇走向終結。

  新的稅法將於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根據新的稅法,外資企業將不再享有比國內企業低十幾個百分點的優惠稅率,與內資企業一樣要繳納統一的25%所得稅。此外,外資企業單獨享受的稅前扣除優惠、生産性企業再投資退稅優惠、納稅義務發生時間上的優惠等今後也將與內資企業統一。

  外資企業在城鎮土地使用上的超國民待遇政策今年初已經結束。根據去年發佈的有關規定,從今年1月1日起,外資企業必須與內資企業一樣繳納城鎮土地使用稅。專家説,事實上,目前,在國家層面上,外資在華享受的超國民待遇已經所剩無幾。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麼多年了,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是世貿組織的基本要求,統一稅制,是真正給外資以國民待遇。”來自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的全國政協委員苗耕書説。

  自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給予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的稅收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等一直是吸引外資的重要手段。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林毅夫説,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資金、外匯短缺,市場體制不健全,給外資一定的超國民待遇是必要的。

  “給外資一定的優惠,有利於我們吸收更多的外資到中國來彌補資金的不足,增加出口,補充我們外匯的不足。”林毅夫説。

  中國採取的優惠措施,加上其他因素,在吸引外資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2006年底,中國累計批准的外資企業達59.4萬家,實際使用外資6919億美元,並連續16年成為世界上使用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但是超國民待遇的外資政策也帶來許多問題。除了國內企業抱怨不公平外,由於稅收政策雙軌制存在漏洞,一些內資企業採取將資金轉移到境外再投資到境內的辦法,以享受外資優惠待遇,造成國家稅款的流失。此外,今天的中國與改革開放初期已經有很大不同。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張燕生説,中國的外匯儲備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外匯與資本已經不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解決資金匱乏問題不再是吸引外資的主要目的。“企業所得稅法統一了稅率、優惠和扣除,優惠從以地區為主轉變為以産業為主,對於中國發展高新技術、農業、環保、節能産業,對於調整經濟結構的作用巨大。”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張肖説。

  專家分析認為,中國終結外資在華超國民待遇,並不意味著中國對外資關上大門,而是希望提高吸引外資的品質,解決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小濟説,從法律上看,今後對高技術、環保型的産業仍然有優惠,這雖然對內外資都一樣,但是這些方面跨國公司有明顯的優勢,競爭中他們更易受益。

  來自商務部的消息説,吸收外資是中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商務部已對未來幾年的外資進入作出規劃,鼓勵外資重點投向高新技術産業、先進製造業、服務業、農業和環保産業,同時嚴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的項目進入。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北京稅務及商務諮詢部主管合夥人李展偉説,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不會熄滅外商來華投資的熱情。已為跨國公司投資提供了20多年稅務及相關業務問題諮詢服務的李展偉説:“他們看重的是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而不僅僅局限于稅收優惠政策。”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