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新華快評:加快培育公益慈善機構
 
 
  來源:      日期:2007-03-17 10:29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 鹿永建、張旭)“希望工程18年捐款總額30億元,算經濟賬這些錢只夠在上海修4公里地鐵;但希望工程給社會帶來的精神、道德、文化的影響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全國政協委員徐永光在兩會上的話,道出了公益慈善事業對和諧社會建設的促進作用。他呼籲,要加快培育公益慈善機構。

  在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慈善公益事業上的發展相對滯後。2005年,民政部直接接受社會捐贈30億元人民幣,加上其他社會慈善組織接受的捐贈款60多億元人民幣。而美國的捐贈款每年都在2000億到3000億美元之間。這次提交審議的企業所得稅法草案中的有關章節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0%以內的部分,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人們相信這將鼓勵企業家將更多的利潤用於善款,有助於中國培育更多的“慈善家”。

  企業家成為慈善家,收穫的絕不僅僅是好名聲。寧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生産的手動液壓搬運車曾遭遇歐盟反傾銷,公司應訴而未取得市場經濟地位期間,推崇慈善事業的歐洲企業在關鍵時候選擇了如意公司和公司老總儲吉旺,理由就是:在手動液壓搬運車這個行業裏,至少還沒發現比這家企業捐得更多的,儘管稅高了,他們願意承擔損失。這個故事意味深長,啟迪良多。

  公益慈善決非簡單的捐錢做好事,必須依託于成千上萬有使命感、有專業水準、公開透明的公益慈善機構,才能把各方的愛心如涓涓細流匯成慈善的大海。因此,目前公益慈善機構登記難的情況已成為瓶頸,必須儘快改變。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