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辱觀
 
 
  來源:      日期:2007-03-01 16:22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引領社會風尚的旗幟

  ●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只有與生産實踐、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才能成為堅持真善美、抵制假惡醜、營造良好社會風尚的強大力量。

  榮辱觀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是形成良好社會風氣的重要基礎。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是引領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

  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和恥辱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生動體現。它集中反映了社會的價值導向、人們的精神狀態和社會的文明程度,反映了人們在一定社會中的道德認知水準和道德境界,同時也規定了社會道德行為的價值標準與評價尺度。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核心道德價值範疇,是與我國現階段倡導的道德價值導向和價值目標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徵,涵蓋了個人、集體、國家三者之間的關係,涉及人生態度、價值選擇、社會風尚等方方面面,反映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時代精神,是新形勢下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凝聚人心、促進社會和諧的堅強紐帶。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全面系統、準確通俗的表達。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有利於通過共同的價值尺度,引導和幫助人們約束自我、提升境界,進而協調各種利益關係、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礎;有利於提高人的素質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進而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有利於提高全體公民明辨是非、區分善惡、識別美醜的能力,推動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過程,既是一個提高認識的過程,更是一個自覺實踐的過程。認識來源於實踐,並指導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它只有與生産實踐、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才能成為堅持真善美、抵制假惡醜、營造良好社會風尚的強大力量。生産實踐是人類基本的物質生産活動,也是形成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物質基礎;社會實踐是人們所從事的各種社會活動,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要途徑。因此,應堅持知行統一、言行一致,鼓勵人們從自己做起、從身邊事情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體現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把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要求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讓人們在實踐中領悟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精神實質,更好地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同時,從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著眼,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推動文明道德新風尚的形成。

    《人民日報》 (2007-01-19 第09版)

  全面營造有利於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的條件

  榮辱觀的形成受著多方面因素的決定和制約。在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需要全面認識和營造有利於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的條件。

  一、正確把握“衣食足”與“知榮辱”的關係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首先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物質生活條件與榮辱觀的關係問題。“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句名言,自改革開放以來曾受到諸多論者的青睞,在各種報刊和書籍中被頻繁引用。然而,人們看到,現在我國物質生活條件已經明顯改善,但不知榮辱甚至榮辱顛倒的現象卻大量存在,於是有些同志又對這一名言的正確性提出質疑。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衣食足”與“知榮辱”的關係呢?

  客觀地看,當年管子從治國施政應當優先關注民生的意義上講“衣食足則知榮辱”,是很有道理的。民以食為天,物質生活需要乃人生第一需要。當人貧困到衣不禦寒、食不果腹的地步時,最要緊的是為活命謀衣食,哪還顧得上講什麼顏面榮辱?在數千年曆史上,每當社會爆發大饑荒之時,都無一例外地導致了道德體系崩潰、社會風氣敗壞。毛澤東同志在批評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時曾經指出:“我們不能餓著肚子去‘正誼明道’,我們必須弄飯吃,我們必須注意經濟工作。”(《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465頁)這是徹底唯物主義者講的最樸素的真理。因此,當年“四人幫”散佈“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之類的怪論,既為時人憎惡唾罵,又被後人作笑料談。即使不存在溫飽問題,經濟富裕也比貧窮有利於增強榮辱觀念,提高道德境界。經濟上富起來,可以為社會教育、個人學習修養提供良好物質條件,使人産生塑造美好人格形象的精神追求,也有條件遇事禮讓和資助他人。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好又快地發展生産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準,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形成和鞏固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

  然而也應看到,榮辱觀並非物質財富的派生物和附屬品。如果認為凡貧窮者都必然不知榮辱、道德墮落,凡富裕者都必然知榮知恥、道德高尚;或者認為只要把經濟搞上去了,人們就會自然形成正確的榮辱觀,道德風尚就會自然好起來,那也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回頭看歷史,經濟上的貧富與道德風尚的好壞並不是完全同步的。“貞觀之治”時的初唐,遠不如“開元盛世”時的盛唐富裕。但據史書記載,貞觀期間政風清廉、民風淳樸,甚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而開元後期則是官吏貪賄、豪強侵掠、盜賊蜂起。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隊伍物質生活條件極其菲薄,道德風尚卻為世人有口皆碑;國民黨官員和軍隊的物質生活條件比共産黨好得多,道德上卻一塌糊塗。建國初期的物質生活條件遠不如現在好,但那時的“社會風尚是非常好的”,(《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33頁)令今人讚嘆懷念。至於個人,富家雖有知榮辱的智者仁者,但也有恬不知恥的蠢人壞人;古今享譽天下的志士仁人,多出自貧寒之家。現在先富起來的人中,有愛國愛民、樂善好施的,也有為富不仁、違法亂紀的。事實説明,正確榮辱觀的形成,並非單純取決於物質財富的多寡,而是受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二、全面認識和鞏固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的經濟基礎

  作為社會意識的榮辱觀屬於上層建築,各種不同的榮辱觀都是在特定經濟基礎上産生併為之服務的。例如,以社會地位等級高低為標準的榮辱觀,以擁有金錢多寡為標準的榮辱觀,是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的産物併為之服務的;以是否有利於廣大人民群眾為標準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則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産生併為之服務的。

  經濟基礎決定著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係,制約著人們“生活資料的謀得方式”,(《列寧全集》第2版第1卷第372頁)對人的切身利益和榮辱觀形成具有更直接的決定作用。如果社會經濟制度不合理,即使社會物質財富再多,也是被少數貪婪成性的剝削者所佔有,多數人照樣挨餓受凍,又怎麼可能形成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榮辱觀?我國古人曾以各種憤懣的詩句描述和譴責封建社會不合理的經濟關係,例如“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園林手種唯吾事,桃李成蔭歸他人”,等等。在這樣的經濟關係中,自然難以形成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榮辱觀。今天我們要確保在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就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反對和防止私有化與兩極分化。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説:“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少數人更快地富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資産階級,産生一批百萬富翁,但頂多也不會達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擺脫不了貧窮,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可能解決。”(《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08頁)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辛勤勞作者受窮憋氣,不勞而獲者享福神氣,必然會助長一些人的巧取豪奪和驕奢淫逸之風,形成笑貧不笑娼、崇邪不崇正、向惡不向善、學姦不學誠的榮辱顛倒現象。

  人們大都是從自己直接感知的社會利益關係中確定榮辱觀念的。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如何進行利益分配,什麼人多得、什麼人少得,都具體地體現著我們的社會提倡什麼、反對什麼,尊崇什麼、貶斥什麼,也就等於是在用事實告訴人們何者為榮、何者為恥。如果人們經常看到奉公守法、誠實正直、埋頭苦幹的人遭受漠視、冷遇和吃虧,而損公肥私、損人利己、巧取豪奪之人受益得寵,那就必然會導致榮辱觀的混亂甚至顛倒。取財之道,即列寧所説的財富“謀得方式”,對一個人榮辱觀的形成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通過辛勤勞動就輕易獲得財富的人,往往會形成鄙視勞動和勞動群眾,以不勞而獲、誇豪鬥富、驕奢淫逸為榮的榮辱觀;通過不正當途徑和手段獲得財富的人,往往會形成視誠實正直、遵紀守法為傻,以投機鑽營、欺瞞詐騙、巧取豪奪為能的榮辱觀。只有通過辛勤勞動創造和合法經營獲得財富的人,才有可能形成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因此,必須按照公平正義的原則進行利益分配,建立賞罰分明、揚善懲惡的利益調節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使“有德者光榮,受社會尊崇和鼓勵”,“無德者恥辱,受社會鄙視和貶斥”真正成為社會的道德導向。

  三、積極發揮思想教育、社會輿論和榜樣示範的正確導向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一方面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一方面又肯定社會意識具有能動性和相對獨立性。因此,要在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必須積極發揮思想教育、社會輿論和榜樣示範的正確導向作用。

  第一,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形成雖然依賴於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但是只有這個基礎還不夠,還需要文化上、思想上、理論上的努力。當然,人們憑直觀經驗也會自發地形成對榮辱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但由於缺少科學理性的指導,這些看法往往是混沌、脆弱、不穩定的,甚至是錯誤的。特別是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市場所固有的自發性和趨利性容易誘發各種急功近利、狹隘片面的觀念。第二,我國在幾千年曆史上長期形成的封建主義榮辱觀,至今仍殘存在一些人的頭腦中,並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繼續在社會上發生影響。在對外開放和資訊化條件下,西方資本主義的榮辱觀念會通過各種渠道滲透進來,對人們的思想産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只有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幫助引導人們自覺站在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場上,正確認識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理性觀察和思考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矛盾和問題,科學分辨是非利害和善惡美醜,才能使幹部群眾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社會輿論對人們榮辱觀的形成具有無形的約束和激勵作用。各種腐朽錯誤的榮辱觀大都是通過社會輿論傳播的。胡錦濤同志指出:“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裏,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都必須旗幟鮮明。”因此,必須注重發揮黨和國家主流媒體對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作用,凡屬黨、政府和軍隊開辦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和網際網路站,都必須堅定不移地宣傳社會主義榮辱觀,旗幟鮮明地批判各種錯誤的榮辱觀念;必須依法加強對各種小報小刊和網際網路站的監督管理,決不能容許腐朽錯誤的榮辱觀念利用這類媒體自由傳播氾濫;必須凈化各種公共場所和人際交往中的輿論環境,共産黨員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要在各種聚會和私人交往中自覺地宣傳社會主義榮辱觀,抵制錯誤的榮辱觀念,決不能隨波逐流,傳播那些不好的“段子”或“順口溜”。

  榜樣示範是我們黨做群眾工作的一個重要方法,對幹部群眾榮辱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一方面,我們要注重在幹部群眾中發現和表揚那些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先進典型,用他們的先進思想和事跡,教育民眾;另一方面,各級領導幹部要發揮好模範作用,時時處處以身作則,嚴格自律,為群眾做出好的表率,防止因自己思想不端正和言行不檢點而對群眾的榮辱觀念産生誤導。

  (作者:王長存,國防大學軍隊建設與軍隊政治工作教研部教授)
 
  來源:《求是》

人民日報評論員:打牢基礎 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五論全面準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清晰的是非界限,明確的榮辱觀念,不僅是一個民族正氣盎然、精神奮發的鮮明標誌,也是一個社會健康和諧、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旗幟鮮明地指出了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應當堅持和提倡什麼、反對和抵制什麼,為全體社會成員判斷行為得失、作出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範。在全社會確立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和諧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把握了這一點,就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是抽象的,而是體現在社會成員的具體行為中,體現在現實生活裏。確立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以全體社會成員的道德修養和素質為基礎。只有分清榮辱,明辨善惡,一個人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一個社會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全面系統、準確通俗的表達。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規範的基本要求。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使社會成員都能在時代的要求中明榮辱之分,知榮棄恥,褒榮貶恥,揚榮抑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有所依託、有所體現。

  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才能形成維繫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取決於有沒有共同的道德規範和普遍遵循的行為準則。在我們這樣一個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發展中大國,實現事業發展、社會和諧的目標和追求,更需要確立普遍奉行的價值準則和道德要求。沒有共同的道德規範,失去了普遍遵循的行為準則,就無法協調不同利益主體的相互關係,無法有效提升人們的精神追求,也就無法實現社會和諧。

  社會主義榮辱觀明確了當代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既有先進性的導向,又有廣泛性的要求,貫穿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覆蓋各個利益群體,涵蓋了人生態度、社會風尚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發活力,形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適應的良好社會風尚與和諧的人際關係。

  榮辱觀是一個民族思想道德的基點,一個國家精神文化的基石。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深刻變革,經濟快速發展,文化相互激蕩,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産生了多方面影響。要造就良好的社會風氣,建設和諧文化,必須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使之家喻戶曉、人人踐行,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紮實推進和諧文化建設,打牢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基礎。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推進和諧文化建設,是我國當前意識形態工作的一個嶄新課題。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把鑄造靈魂、突出主題、把握精髓、打牢基礎的基本要求,體現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個領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我們的認識統一起來,把我們的精神振奮起來,把我們的力量凝聚起來,創造和諧文化建設的新境界,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人民日報》 ( 2006-12-25 第01版 )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