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疾呼加強黃河源頭“沙患”防治力度
 
 
  來源:      日期:2007-03-16 10:34

 

  新華網北京3月16日電(記者 馬勇)“近20年,從黃河源頭青海境內流出的黃河水量減少了23.2%,切實加大黃河源頭的沙化防治迫在眉睫。”全國人大代表公保尚在談到中華民族母親河的生態現狀時憂慮地説。

  公保尚告訴記者,由於地表風蝕、風沙流蔓延和沙丘前移埋壓,青海境內的可利用土地資源不斷減少,土壤品質也迅速下降。受此影響,黃河、長江源頭地區的水源涵養能力嚴重喪失,現在每年黃河和長江源頭的輸沙量分別高達8814萬噸和1303萬噸,黃河入水量逐年減少的趨勢日益明顯。黃河源頭的瑪多縣原有4700多個面積在2平方公里以上的高原湖泊,如今乾涸了近2000個。

  公保尚介紹,據統計,青海現有沙化土地面積1255.8萬公頃,佔全省總面積的17.5%。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國荒漠化、沙化土地監測的5年間,青海的沙化土地增加了12.3萬公頃,年均增加2.5萬公頃。在全國沙化土地面積開始出現凈減少的情況下,青海是少數幾個沙化土地面積凈增的省份之一。

  “1992年以來,國家和青海省財政累計投入4081萬元用於治沙,沙化土地的治理費用平均每畝只有0.19元。”公保尚説,面對大面積沙化日益加劇的形勢,治沙經費嚴重不足,難以取得有效的防治效果。

  公保尚建議,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國家應根據實施地區所處的生態地位、生態效益輻射範圍和當地經濟發展實際水準,在資金投入上更加體現側重和集約使用的原則。對於黃河源頭的“沙患”治理應作為獨立項目,增加治沙專項資金,以取得實效為目標進行專項治理。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