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才:兩會商談有利於進一步深化兩岸關係

時間:2009-12-24 14:56   來源:台灣網
  陳先才23日在華廣網刊文表示,第四次兩會領導人會談有利於進一步推進和深化兩岸關係。全文摘要如下:

  22日,第四次兩會領導人會談在臺中舉行,兩岸兩會協商代表就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兩岸農産品檢驗檢疫合作及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等議題達成協定。毫無疑問,在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時期,第四次兩會領導人會談的成功舉辦將有利於進一步推進和深化兩岸關係。

  兩會協商成果顯著 正朝機制化制度化方向發展

  海協會和海基會的溝通交流由來已久,但長期以來並沒有形成制度化機制化的局面。2008年國民黨在島內重新執政以後,兩岸兩會重新恢復了交流,並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先後取得了四次會談。第一次兩會領導人會談于2008年6月1在北京舉行,這是汪辜會談15年後,兩會再度攜手,簽下兩岸包機和大陸客赴臺旅遊兩項協議。第二次兩會領導人會談于2008年11月在臺北舉行,兩岸兩會就解決兩岸海運、空運、郵政及食品安全等問題取得廣泛共識並簽署了四項重要協議,使兩岸同胞渴望了30年之久的兩岸直航和通郵變為現實,為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合作開闢捷徑。第三次兩會領導人會談于2009年4月在南京舉行,兩會就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兩岸金融合作與兩岸定期航班等問題達成共識並簽署協議。此外,兩岸還就開放大陸資本赴臺投資事宜達成共識。這表明兩會透過協商管道處理兩岸經濟性、事務性議題的功能日趨制度化。第四次兩會領導人會談目前正在臺中市舉辦。兩岸兩會就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兩岸農産品檢驗檢疫合作及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等議題已經簽署協議。

  過去一年來,兩會協商從北京到臺北,從南京到臺中,充分説明瞭兩岸兩會已朝著機制化的方向發展。隨著未來兩岸兩會互派機構進入對方,兩會機制化協商平臺將更加完善。

  兩會協商意義重大 有利於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兩岸兩會協商制度化的加強,對於維護兩岸關係長期的和平穩定格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首先,兩岸兩會協商是以高度濃縮和高度概括的“九二共識”為依託,巧妙避開了長期以來兩岸在高度敏感政治議題上的無休止爭論,從而為兩岸關係現階段的和平發展大局開闢出一條嶄新的思路。其次,它是通過兩岸海協會和海基會這兩個民間的、非官方性質的機構來承擔起兩岸官方會談的事項,這也就是兩岸特色的“去其虛名而留實”的安排技巧,對於消除兩岸之間的疑慮具有積極的作用。最後,兩會模式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將有利於推進兩岸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有利於兩岸之間及時化解分歧與矛盾,也有利於兩岸互信的逐步積累,從而為兩岸未來破解政治難題創造條件和奠定基礎。

  兩會協商關注民生 有利於進一步深化兩岸關係

  從前四次兩會領導人會談所簽署的協議來看,內容都緊密圍繞兩岸經貿及民生議題而開展,説明兩會協商內容都是面向兩岸社會基層群眾,從而有利於兩岸普通民眾直接感受兩岸交流的現實利益。而且,這些議題都與兩岸政治議題毫無關係,從而有利於消除兩岸特別是臺灣方面的顧慮,有利於推進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畢竟目前島內還有部分人士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抱有疑慮,還沒有親身感受到兩岸交流所帶來的現實利益。因此,兩岸兩會緊緊圍繞事關兩岸經貿交流及民生等議題進行溝通與協商,讓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直接分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紅利,這無疑將有利於在島內擴大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群眾基礎,也有利於不斷削弱“臺獨”分裂勢力的支援基礎。這對於當前進一步深化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陳先才,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副所長)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