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評兩會協議極具實務 民進黨空洞抗議現原形

時間:2009-12-23 16:0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第四次兩會領導人會談12月22日在臺中圓滿落幕,簽署的三項協議,外界評論認為極具實務意義。另一邊,民進黨自娛自樂般的抗議鬧劇,則頗顯冷落,應者寥寥。島內輿論質問民進黨,歷次兩會會談所簽協議,可有哪條對臺灣不利,對民眾不利?為反對而反對的無聊戲碼,究竟要演到幾時?

  三項協議具實務意義

  兩岸第四次兩會會談,22日上午9時在臺中裕元酒店舉行,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和海基會會長江丙坤率雙方人員共30人,在會議桌前一字排開展開談判。閉門會後,下午2時30分正式簽署文件。

  原定四項協議,漁業勞務、農産品檢疫檢驗、標準計量檢驗認證都順利簽署,兩岸租稅協議則因技術原因延後再議。會談上,雙方還就兩岸商簽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事項交換了意見。

  民進黨大張旗鼓的抗議行動,22日也被證明是應者寥寥。臺灣媒體報道,民進黨當天租賃60多輛車,繞行臺中市區遊行,多數市民反應冷漠,抗議只是一頭熱。

  國際媒體高度關注此次兩會會談,韓國媒體稱,這是“本週亞洲頭等大事”。值得一提的是,連國際媒體都指出,民進黨的抗議實為不智之舉。

  美聯社報道指出,民進黨宣稱有10萬民眾參加遊行,其實不過2萬人。報道直言,民進黨的抗議不得人心,因為“強大的工商業階層積極主張與大陸改善關係,以免臺灣經濟在亞太地區被邊緣化”。

  而《日本時報》21日的報道更直批,民進黨對兩岸經貿會談的阻撓是愚蠢的,如果這一會談能使臺灣經濟持續改善,到2012年“大選”時,“只會説不”的民進黨就會被自己所傷。

  新加坡《星島日報》説,此次兩會簽署的三項協議,促成兩岸經濟交流更進一步,事務性質遠強于政治性質。報道並説,可以預計大陸以後還會透過加強交流,讓臺灣民眾感受到實惠。

  國民黨“五問蔡英文”

  針對民進黨的抗議鬧場,國民黨12月21日、22日兩次“五問蔡英文”,質問民進黨為何不顧現實,一味地扭曲事實,造謠生事?

  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李建榮21日召開記者會,向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提出“五問”,直問曾經擔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陳江會”協議中究竟哪個議題出賣臺灣?一味質疑ECFA,能否提出更好的辦法?

  22日,民進黨沒有對“五問”作出回應。李建榮當天再度召開記者會,又提出新“五問”:兩岸要不要發展正常的經貿關係?明年元月開始,大陸的産品在東協可享零關稅,臺灣産品卻要被課9%-10%的關稅,要如何與別人競爭?意識形態主導下的兩岸對立對臺灣有什麼好處?民進黨到底要把臺灣帶往什麼樣的方向?有人説民進黨沒有大陸政策,民進黨只有“反中政策”跟“臺獨政策”,蔡英文對此怎麼看?

  島內媒體評論,這些問題可謂打中民進黨要害。長期以來,民進黨靠危言聳聽和製造悲情來煽動不明就裏的民眾,稍經推敲就可發現,其兩岸政策除去“反對”二字,所剩空無一物。就如蔡英文日前所説,不知道ECFA的內容,怎麼與馬英九辯論?既然連內容都不知道,又何從反對起?同樣的,民進黨抗議兩會會談,濾去空洞的口號,還剩什麼實質內容?(閔喆)

  

編輯:肖燕

相關新聞

圖片